提高音乐课堂实效的几种方法
在教学中,我们的教师注重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准确捕捉音乐形象,激发美好情感。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创设具体的场景和情境,情境的创设要考虑课堂教学的内容和学生的接受程度。引入音乐课,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例1:我的小绵羊一课介绍。老师用学生生活中熟悉的小动物介绍。刚开始上课,老师说:“同学们,你们喜欢小动物吗?那么谁能告诉我你最喜欢什么小动物呢?他们都长什么样?或者说他们有什么特点?学生们立即踊跃发言。
例2:“我是年轻的阿凡提”这一课的导入。老师采用了娃哈哈这种带有新疆风味的儿歌的节奏,引出了新疆的特色(即瓜果之乡、歌舞之乡等。)和一个传奇人物“两代情”进入主题。
第二,听音乐,体验音乐。
大家都知道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听觉体验是学习音乐的基础。音乐课程理念强调:“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因此,在教学中要突出学科特点,把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部活动中,充分挖掘作品的意蕴,提倡完整、充分地聆听音乐作品,让学生在聆听音乐中获得审美体验和感受;引导学生热爱音乐,享受音乐,加深对音乐的理解,启发学生在聆听体验的状态中充分发展想象力;在音乐体验中保护和鼓励学生的独立意见。
例:在《我的小绵羊》一课中,老师抓住学生好奇心强、好动、喜欢模仿的特点,结合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在整节课的设计中,始终用生动有趣的故事引出每一个环节,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有效地参与到教学中来。在学习新课的过程中,要坚持以音乐为主线,从听入手。比如她设计了初听、复听、再听的听力流程,每次听都有新的问题,问题由浅入深提出。
第一听:我也给你带来了一只可爱的小动物。听着,这是谁的?、
再听一遍:小绵羊不见了。他藏在哪里?
再听一遍:小羊真的藏在新树上了吗?(放歌)那我们就看着歌,把小绵羊的藏身之处唱出来。
第三,宋学习,融入双基
新课程并没有放弃传统音乐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和训练,而是改变了它们的呈现方式。要求把知识技能的学习和训练有机地渗透到音乐教学中,通过各种音乐实践活动,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其意义。即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创设良好的音乐教学氛围和场景,结合音乐作品的聆听和体验,探索音乐元素在音乐作品中的表现作用,引导学生发现新知识和找出难点,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师生交流解决问题。
示例1。《我是少年阿凡提》开始学唱歌。当老师设计用“拉”的模式演唱和作词时,老师有意识地让学生感受歌曲中突出的民族特色。老师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特点?引导学生找出它的不同点,即知识点:上升符号“#”和下降符号“\”等。再往下是具有舞蹈特色的切分音节奏。
例2。在学习《我的小绵羊》的过程中,老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感受歌曲中的情感变化,找出重音标记;此外,我还通过捉迷藏的游戏,熟练地感受合唱的体验。
总之,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是以听、体验、感受、比较等方法为基础,以自主、探究、合作、师生交流等方式学习音乐知识、解决困难。这种集音乐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音乐教学活动,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掌握所学,得到训练,让枯燥的音乐知识变得生动有趣。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
第四,参与实践,表达情感
在音乐教学中,要抓住时机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把握儿童活泼好动、表达欲强的特点,合理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创造来表达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创作不一定是让学生写新的歌词,唱新的旋律。事实上,学生能够自信而富有感情地演唱所学的歌曲,是一种创造。他们可以积极参与音乐表演,也可以进行创作。即使是不擅长唱歌跳舞的学生,也可以用小型打击乐器积极地演奏节奏和音乐。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的魅力,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点,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让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体验成功的喜悦。
示例1。在《我的小绵羊》一课中,老师设计了一个捉迷藏游戏。“当小主人找到小绵羊的时候,小绵羊从音乐中走了出来(咩咩法咪是在卡卡马里的嘿嘿处加的)。这个捉迷藏游戏的目的是让学生初步体验合唱。这也是一种创造。另外,歌词也是自己创作的。
例2。《我是少年阿凡提》的创作。老师让学生在演唱间奏的过程中加入她(学生随音乐创作舞蹈);然后进行节奏创作和编曲,歌曲配以打击乐器。最后,老师设计了“小音乐会”等活动。通过参与这些创作活动,学生可以进一步加深对歌曲的理解,拓展思维,丰富想象力,延伸情感,更重要的是培养创作意识。
第五,再现新知,灵活结尾。
一首优美的音乐必须有激动人心的开头和耐人寻味的结尾。音乐课的结尾可以是师生分享的知识小结,也可以是老师充满希望的寄语,可以通过和师生一起唱歌跳舞,也可以通过听音乐来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