号称要让相声上市的高晓攀在经历了多次起伏之后,找到了新方向

在影视剧里,相声演员不再需要偷气换气,也很少用到贯口和柳活儿,段子密集,不再有铺垫的时间,但是,高晓攀认为,头部内容的开发,可以让更多的观众看到相声演员的能力,和发展相声艺术并不相悖。

这是三声报道的第193家创公司

每个月的两个周六,高晓攀和搭档尤宪超都要在交道口的嘻哈包袱铺剧场“攒底”表演,这是一个只有不到100人的小剧场。2016年,在北京小剧场普遍亏损的情况下,嘻哈包袱铺仍然保持着稳定的盈收。扎根小剧场,坚持一周4天的演出。是作为班主的高晓攀给出的嘻哈包袱铺的发展底线。

嘻哈包袱铺演出成员

与此同时,高晓攀也在全力出走小剧场。就在几天前,他出现北京国际电影节的亚洲新兴导演计划的现场。在文隽、叶伟民等一众香港导演之间,他说“想做自己的电影,先来拜师学艺”。

2015年,嘻哈包袱铺获得了宋城演艺的Pre-A轮融资,当时,公司正处在青黄不接的困难阶段。仅在一年多之后,嘻哈包袱铺就扩展到3家剧场,并且从线下演出,逐渐向话剧、网剧、电影等娱乐行业的全产业链发展。高晓攀带领着80多人的相声演员团队,不仅在央视春晚以及各地春晚等综艺节目中频频露面,今年暑期档推出第一部根据原创相声改编的电影《兄弟,别闹!》。

电影《兄弟,别闹!》海报

A轮融资之后,嘻哈包袱铺将会扩展剧规模,增加线下演出,并陆续孵化自己的IP,进行全产业链开发。

在担任FA的星汉资本执行董事郑滨看来,嘻哈包袱铺代表了文创投资市场上,一种有文化底蕴和积累的项目,从长远看具有爆发的潜力。而作为市面上不多的相声公司之一,嘻哈包袱铺的现代企业化的经营方式和人才管理制度,以及打通全产业链的开发能力,都是资方看重的。

在2015年的融资发布会上,经历了创业艰难的高晓攀在长达5分钟的演讲中,哽咽说道,“我们以前是笑话,但现在是神话。”

而两年之后,他更加平和镇定。采访中,他谈了相声传统,中间还来了一段快板《同仁堂》和《玲珑塔》;在团队商业的规划部分,他讲了要坚守什么以及顺应潮流改变什么。

“我们团队为什么能够从2008年一直走到今天,走得很慢,但是走的很稳,就是我们觉得别太着急,归根结底还是要把相声这门艺术做好。”高晓攀说。

线下仍然是基础

高晓攀在表演中

科班出身的高晓攀在2008年成立了嘻哈包袱铺,彼时他已经在业内小有名气,先后获得了全国电视相声大赛金奖等荣誉。嘻哈包袱铺凭借年轻的阵容和新鲜、贴近生活的演出,吸引了很多相声爱好者。

然而,此后几年曾经繁荣的北京相声小剧场逐渐萧条,很多小剧场面临停业。嘻哈包袱铺的经营也进入低谷,被传团队核心成员出走、剧场关停,甚至还传出了公司倒闭的言论。

宋城演艺集团的投资对于嘻哈包袱铺来说至关重要。 拿到融资之后,嘻哈包袱铺进行了整体的业务转型。线下剧场从租赁模式转为自营,先后把3座小剧场整合到公司体系当中。

高晓攀一直坚持,小剧场是好内容的孵化器,绝对不能丢。“剧场是最能够直观和观众互动的地方。一个在剧场里,面对面上百次都把观众逗乐的段子,放在其他渠道也可以达到同样效果。”他说。

而嘻哈包袱铺线下也已经实现了盈利。去年,嘻哈包袱铺一年演出1500场,高晓攀、尤宪超、陈印泉、候振鹏、金霏、陈曦等核心成员也坚持每月几次的固定演出。

除了传统的相声演出,还策划出了不同的专题和品牌。定期推出“原创专场”,鼓励原创相声作品。“奇葩说相声专场”,是演员现场根据观众的想法进行创作,提高与观众的互动。最近,嘻哈包袱铺还借男团的热度推出了“嘻哈男团”,用类似脱口秀的方法,在舞台上点评时事,用新颖的演出吸引年轻观众。

“线下剧场不赔钱,是我们其他业务开展的基础。线下业务在今后仍然会占到50%左右。”高晓攀说。

传统的扬弃

高晓攀在春晚现场

“相声的本儿绝对不能丢。”高晓攀提到相声的传统都会很激动,“相声有200多年的历史,祖师爷是朱绍文,但往远说,东方朔也是我们的老祖宗,有上千年的文化。”

采访当天,高晓攀刚刚参加了中国文联的座谈会。会上有人提议,成立专门的组织,让年轻演员关心和扶持行业里的老先生。但他表示反对,“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怎么要拿制度去规定?”

高晓攀至今记得拜师学艺的情景。在他看来,每年去看师傅,包括低眉顺目、沏茶倒水,都是徒弟必须做的。

然而,高晓攀认为,一个企业的管理,不能沿用传统师徒制度。

嘻哈包袱铺现在用现代企业制进行管里。在A轮融资后,公司还为员工留出了期权池,目前已经有21位演员获得了股份。“没听说过哪个相声公司给员工期权的,我们真地想把人才都留下来”。

目前,嘻哈包袱铺拥有诸多全国一线的相声演员。全公司100多位演员采取金字塔式的管理,有人保证剧场的基本演出,有人负责相声和相声剧的全国巡演,同时还有部分演员参与网剧等网生内容的制作。下一步,也会陆续有演员参与到院线电影当中。

同时,嘻哈包袱铺也成立了专门的团队来负责演员经纪,并引入KPI系统来管理业绩。“会根据在剧场演出的表现,来获得报酬,并在之后获取参加综艺、网剧等其他平台的机会。”高晓攀说,人才和内容,是嘻哈包袱铺发展的两个焦点。

嘻哈包袱铺一直在招募最好的编剧,也专门设置了奖励机制,会同时征集相声、喜剧风格的舞台剧、网剧等做内容作品。

曾经有人质疑过嘻哈包袱铺的创新能力,高晓攀说,自己推掉很多综艺和影视剧的机会,再忙的情况下也会专心创作,“为了写一段相声,我可能要翻阅20年的中国曲艺论,听北京民间小曲儿,查很多资料”。

而嘻哈包袱铺的相声演员们也和班主一样,要定期自己创作段子。在这个创作体系下,嘻哈包袱铺在2016年***创作了120段新作品,大部分都在小剧场演出,根据观众的反馈,不断地修改完善。去年嘻哈包袱铺在春晚、综艺节目里表演了十多个不同的节目。小剧场里,也可以保证一个月没有重复的节目。

去年,高晓攀和宋城演艺旗下的六间房合作,进行相声直播。演员们在社交网络上本身就有人气,有人说嘻哈包袱铺是用“互联网”思维在做相声。高晓攀并不这样认为,“或者说,所谓的互联网思维, 一是快,二就是广,我们对应的是快速把控时下热点,并做全产业链的IP开发。”

第一部电影《兄弟,别闹!》

《兄弟,别闹!》剧照

随着《欢乐喜剧人》等综艺节目的推波助澜,嘻哈包袱铺的很多演员和原创节目更为观众熟知。高晓攀和团队从中孵化出属于嘻哈包袱铺的IP,进行全产业链的开发。

第一个开发的IP就是在小剧场和综艺中都有不错反馈的《兄弟,别闹!》。2016年,嘻哈包袱铺相继推出了《兄弟,别闹!》的话剧、网剧和电影。话剧在全国多个城市进行巡演,而电影和网剧也结束了拍摄,正在后期制作中。

高晓攀回忆,在做剧本的时候,他和搭档一个半月,在酒店里头,一场戏一场戏的过,一个包袱一个包袱的琢磨,一个情节一个情节的梳理。“这是方法是最土的方法,不是电影编剧思维,就是相声和小品的思维,看是否有笑料”。 让他有一些底气的是,相声和后来改编成的相声剧,都有不错的反响。

但是,嘻哈包袱铺的团队还没有形成扎实的开发能力。高晓攀选择了与行内优秀的内容、渠道商合作:“话剧选择和知名票务商永乐合作,为我们提供了渠道支持,而电影是与万达联合出品,找了大碗娱乐的孙集斌来做导演,并请到了《夏洛特烦恼》的剪辑。网剧也是找来了做脱口秀的王建国、李诞来做剧本,发行方是擅长做网生内容的映美传媒。”

高晓攀说,公司正在与业内优秀的团队建立合作关系,成为优秀头部内容的提供者。

虽然在喜剧电影和网剧里,不再需要偷气换气,也很少用到贯口和柳活儿,段子密集也不再有铺垫的时间,相声元素大打折扣。但是,高晓攀认为,头部内容的开发,可以让更多的观众看到相声演员的能力,和弘扬相声艺术并不相悖。

“我相信一个人,一种艺术的幽默是可以存在于很多形式当中的,这就是为什么冯巩和范伟可以拿影帝。”高晓攀说。

?三声原创内容 转载请联系授权

本文首发于三声(tosansheng)微信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