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现代工艺美术了解...急需...

20世纪后,中国的工业化步伐由起步而逐渐加快,造物方式也逐渐由手工制作转向机器制造。机械化大生产造成设计与制造、制造与销售的分离。由此,旨在使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利益替化为产品的形式的工业设计逐渐成为中国现代工艺的主要成分。

中国现代工艺是从图案学与图案设计起步的。“图案”一词最早由日本引进,其内涵在中国一开始就缩敛为美学的装饰意义,成为产品表面的装饰或商业美术的装饰图案画。这种认识导致现代图案学研究和图案设计在20至30年代广泛开展。一时许多美术专业学校设立了图案系科或图案课。陈之佛编写了中国第一部现代图案教材-《图案讲义》,并在上海建立尚美图案馆,为厂家提供设计方案。以后他还编著出版了《图案ABC》、《表号图案》、《图案构成法》等专著。雷圭元也著有《新图案学》、《新图案的理论和作法》等专著。其他一些工艺美术家、教育家李有行、张光宇、程尚仁、柴菲、萧剑青、吴仁敬等都积极倡导或从事图案学的研究和创作设计。图案学的研究促进了基础图案和各种工艺图案设计(如陶瓷、染织、广告、漆器等)的繁荣。但那时的图案多作为案头作业见于报刊、图案集或展览会,而少有投入生产。进入50年代后,图案学研究仍在继续,并在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上大大超越了过去的水平。研究者不仅总结研究中国传统图案,而且广泛地研究、介绍外国的古今图案。学术视野的开阔和生产实践的刺激,使图案艺术呈现崭新的面貌。一方面,它作为工艺美术基础教育的案头作业提高了艺术创作水平,丰富了表现手法和技法。另一方面,它又作为付诸生产制造的设计方案而增强了针对性和适用性。80年代工业生产迅猛发展,不断激发人们突破狭隘的装饰图案观念而纳入工业设计的全面性要求。这种趋势,引发和带动着图案教学以至整个工艺美术教育的改革。

现代工业设计的发展,主要是在中华人民***和国建立以后取得的。50至70年代期间,国家颁布、施行了几个五年计划,逐步建立起一个独立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塑料、玻璃、陶瓷、搪瓷、五金、钟表等工业有了很大发展,工业产品的设计工作也相应地有所发展。由于缺乏整体上足够的认识和重视,该时期的设计处于较低水平,设计力量也很薄弱。进入80年代,轻工业生产迅速发展,日用工业产品的竞争十分激烈,人民的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大大提高,国际工业设计运动的信息在频繁的文化交流中传播到国内。这些因素使日用工业产品设计迈向一个新的阶段。这时的产品设计已显示出综合考虑和处理装饰、造型、结构、功能诸因素之关系的迹象,一些比较优秀的设计脱颖而出。工业设计教育发展迅速,自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成立工业美术系后,全国其他美术院校及一些工科院校也相继设立了工业美术专业。各个院校的师生积极与工业生产部门联系,为它们提供产品设计方案,使工业产品造型呈现出新的面貌。迄今为止,中国的日用工业产品造型设计逐渐表现出模仿与成熟的姿态,可以看到设计观念正以空前的速度渗入人们的意识之中。从社会、经济、技术和美学角度综合把握产品设计的意向,已在设计人员那里逐渐得到强化。工业设计的理论研究,已开始思索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工业设计体系的问题。这一切,都显示出中国工业设计向更高层面跃进的可能性。

染织品设计早期有陈之佛、雷圭元、李有行、柴菲等人涉足过,但那时的中国民族纺织工业举步艰难,国家灾难深重,很难有染织品设计、制造与发展的成就。进入中华人民***和国时期,纺织工业发展很快,国家对染织品设计工作给予高度重视,创办了苏州丝绸工学院等专业院校,并在中央和地方美术院校中设立染织品设计系科或专业。各地企业都设有健全的评审制度,组织新产品、新花色的设计、试产、试销和鉴定。国家主管部门还设有全国性的纺织产品调研中心,并在纺织工业的集中地建立纺织品流行色研究组织。国家每隔两三年举办一次全国性纺织新产品、新花色评比交流会。进入80年代,流行色发布研究已成为一项具有普及意义的国家性工作,带动纺织行业的生产和销售。

在辛亥革命后,清代的官服、顶带和发辫为激进的时代所抛弃,代之而起的是西服、中山装和不断被改造的旗袍。庄重、朴素的中山装是本世纪初服装设计的一项重要成果,80年代之前它一统男性服装的天下,并衍生出干部服、军服和学生服等现代基本服制。20至30年代妇女服装设计比较活跃,刊物上经常发表新式中外妇女时装的设计方案。上海等大城市还经常举办时装表演或展览会。中华人民***和国建立后的近30年中,服装设计受“左”的思想影响,未能得到进一步的重视和发展,人民日常衣着款式单调,色彩贫乏。“文化大革命”的10年,普天下的衣着更是一片灰暗。自70年代末开始,服装设计有了很大改善,花色品种、款式和色彩日趋丰富多样。西服、猎装、两用衫、夹克衫、绣衣、各式长短裙、旗袍、羽绒服、运动服等,都是流行一时的服装。80年代,服装设计界开始注重儿童、少年、老年人和各种职业者的服装。各种形式的时装表演、时装评比活动频繁开展。一些省市组建时装表演队,在国内外展示时装设计的新成果。至90年代,服装设计更以越来越频繁和多渠道的传播,影响着人民生活的多彩与提高。

室内环境设计在中国古代颇为讲究,并形成一套传统模式。辛亥革命后,都市人民的生活起居方式有了很大变化,人们不满于注重伦理精神的传统模式,而喜欢舒适、自由的西式室内布置。雷圭元、梁启煜、张德荣等人早在30年代就曾作过一些欧式的室内环境和家具设计方案,但这对当时的大多数人来说只是无法企及的理想。50至70年代的室内设计成果主要体现在一些大型国家建筑上,人民大会堂堪称典范之作。70年代末以来,旅游事业的发展带来一大批现代化的宾馆和公***建筑的建设,其内庭环境、室内装修和陈设或取西式之豪华舒适,或取中式之典雅古朴,或取中西兼容之意趣,取得了较好的艺术效果。室内环境设计意识正在渗入人们日常生活当中,同时设计的视野和主题正在由室内向整个城市的空间环境拓展,整体地把握建筑环境和人与社会的关系的课题正在为设计界所关心。

商业美术在中国古代曾有过独特的创造。那些古老的形式如幌子、招纸包装、匾额、中式门面装修,是中国现代商业美术的有机组成部分。随着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和商业在20世纪初的发展,中国出现了采用新技术、新材料、反映新观念的现代商业美术。以报刊广告为先导的现代商业美术在民国初年受到重视与提倡,而在30年代则盛行并取得显著成就。这一时期广播、邮政、路牌、交通和电气广告相继出现,企业和商品大都有注册商标,图案装饰和色彩效果颇为讲究的纸盒包装广为采用,店面橱窗开始出现并设有机械或电力引动的动力模型,霓虹技术被用于店面装饰或招牌广告。日益增多的从业队伍在大都市中形成一支专业化或半专业化的设计队伍,其中有杭稚英、金梅生、张狄寒、李咏森、谢之光、胡伯翔、张光宇、张正宇、丁悚、张以恬、庞亦鹏、徐百益等颇有影响的商业美术设计家。一时广告学和商业美术研究颇为活跃,出现了为数众多的论文、专著,并办有专业刊物。1936年在上海成立了中国商业美术作家协会,翌年在上海南京路举办了首次中国商业美术展览。从50年代开始特别是70年代末以后,商业美术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全国各大省市都建立了广告装潢公司、美术公司、设计研究单位和专业协会,并经常组织作品展评,出版专业刊物。1980年成立包装技术协会并创办《中国包装》杂志,继之中国广告学会于1982年成立并推出专业刊物《中国广告》。80年代后,广告以更大规模参与社会文化事业,以大量新型的印刷工艺手段、融合现代意识和中国国情的创意带来了生动繁荣的局面。

书籍装帧设计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的成就。但是它从古代形态向现代形态转变则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的。鸦片战争后,西方现代印刷技术的引进带来了书籍装帧工艺技术上的革命。五四新文化运动则带来书籍装帧形式的革命:美术字、装帧图案和图片用于书籍装帧,书籍的整体设计开始出现。书籍装帧与书的内容趋向统一。20世纪上半叶的书籍装帧艺术曾经经历由古今新旧混杂到追求西洋味再到追求民族特色的过程,写实与抽象图案、绘画与摄影、漫画与版画等曾是流行的装饰形式。这一时期的书籍装帧在现代工艺美术中有着突出的成就。除社会现实方面的因素外,这种成就的取得还与鲁迅的倡导、支持和陶元庆、闻一多、司徒乔、丰子恺、孙福熙、张光宇、郑川谷、莫志恒、叶灵凤、钱君陶、曹辛之等一批优秀作家和书籍装帧艺术家的参与直接有关。50年代以后特别是进入80年代,中国出版事业迅猛发展,书籍装帧在材料、开本、印刷质量、装订方式、装饰形式和整体设计水平方面都有很大改进和提高,并形成了一整套书籍装帧设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