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城市的专家观点
何祚庥:建设生态城市要循序渐进 中国科学院院士何祚庥在中国(天津滨海)国际生态城市论坛上表示,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生态城市建设方面的探索仍处于起步阶段,必须重视相关经验的吸收和积累。“生态城市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发展路程。”在何祚庥看来,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城市所产生的垃圾必须全部经过无害化处理,同时一切有害气体的排放源也应该被清除;城市的能源需求应该主要由核能、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提供;而生态城市的公***交通工具,也应该尽量使用电能进行驱动。何祚庥认为,生态城市建设的过程也应是一个环保的过程,对于生产过程高污染、高能耗的水泥等建筑材料应该减少使用,生态城市建筑尽量选用环保建材。
王忠平:效益与生态一个不能少 全国市长研修学院王忠平教授表示,当前中国绿色经济的发展仍处于探索和实验阶段,很多方面尚不具备产业化条件。21世纪以来),全国很多地区都在推动生态城市建设,其中探索城市建设与自然循环之间的关系是***同点。每座城市都根据自身的地理位置、产业基础、资源分布等因素侧重发展不同的生态产业,从这一点来看,中国的生态城市还没有出现重复建设的现象。他说,当前各地在绿色产业领域仍处于探索和实验阶段,尚不具备产业化条件。比如发展太阳能产业,如果从这个产业中得到的产能和效益,比发展该产业所消耗的能源和资源更多,那么这样的产业化就得不偿失。因此王忠平表示,中国应该以科学和冷静的态度看待绿色经济的发展,不能发挥盲目的热情,否则经济账和生态账就无法平衡,甚至产生更大损失。
Arthur Molella和Simon Joss:新城与老城都得要兼顾 美国史密森学会Lemelson研究中心主任Arthur Molella表示,新的生态城市的建设具有典范作用,但对于传统城市的生态化改造也应该得到各国政府重视。传统城市消耗着世界上绝大多数的能源,只有对其进行生态化改造,才能解决2000年以来全球性的能源与环境问题。英国威斯敏斯特大学教授Simon Joss表示,对生态城市的讨论不应局限于新建城市。经过对全球79座生态城市调查后发现,绝大多数的生态城市都是在老城区基础上扩建和修复后形成的。传统城市随着经济发展,环境压力与人口压力的迅速增加是这些城市向生态城市转型的***同因素。
唐丁丁:好经济政策就是好环境政策
“一个好的经济政策就是一个好的环境政策。”环境保护部环境发展中心主任唐丁丁说,中国推动可持续消费的主要手段与措施主要包括, 一要大力推行中国环境标志制度,引导消费者购买低污染、低资源消耗和环境友好型的产品,把消费者手中的钞票变为环境选票。 第二项重要的政策措施是实施政府绿色采购制度。 三是发展绿色信贷和绿色金融。 最后,中国还要实施绿色贸易政策,这样可以有效控制或减少资源类产品和能源性产品的出口,以促进我国的节能减排工作。 杨保军:评价指标不搞一刀切 城市规划专家、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杨保军说,生态城市的指标,学界一直在研究,公认的21世纪以来)还没有。我认为至少有几个指标,对我们衡量城市是否生态是离不开的。首先是碳排放,生态的城市应该是有利于减排的,在能源的利用上,要尽最大可能地去使用可再生能源,而不是化学能源。其次是当地就业率,要让老百姓尽可能方便地就业和生活,当你考虑他有居住环境,配套设施的时候,还要考虑就业岗位的提供。生态城市,一个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尽可能短距循环,运用技术手段,排斥大规模,崇尚小,排斥自上而下,崇尚自下而上的理念和行动。当然绿地的指标也是必不可少的,还有公***交通、慢行系统、循环利用等等都是一些常用的指标。可是,到2013年常用的指标中恰恰没有容积率的指标,没有人说容积率达到多少,就一定是生态的,或者是小于多少就一定是不生态的。恰恰从生态的本原来看,要求的是适度的密度,如果密度太低,是不生态的,是对资源的浪费。借鉴生物学的观念来看,如一个森林里,如果只有一头羊,这个物种很快就会灭绝的,但是同样一块草地上,过多的羊也会灭绝,因为它吃完以后不能再循环。那么,对于城市来说,这个恰当的密度又取决于很多因素,比如说交通组织方式、管理水平等,甚至包括这个地方让人是不是感觉到舒适、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