击鼓骂曹的原文摘录
操即命绣作书招安刘表。贾诩进曰:“刘景升好结纳名流,今必得一有文名之士往说之,方可降耳。”
操问荀攸曰:“谁人可去?”攸曰:“孔文举可当其任。”操然之。攸出见孔融曰:“丞相欲得一有文名之士,以备行人之选。公可当此任否?” 关于“骂曹”的缘起,远非如此简单,在此不妨先略探究竟。是时,曹操已灭吕布、收张绣,势力不断壮大。又“挟天子以令诸侯”,掌控着朝廷的大权。他以天子名义招安荆州牧刘表,有人献计:“刘景升好结纳名流,今必得一有文名之士说之,方可降耳”。于是,孔子的二十世孙孔融便成了最佳人选。
汉自武帝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孔融的身份和名望是可想而之的。这位“三岁能让梨”颇具城府的孔门之后,原为一方诸侯,曾任北海太守,到了许都又任大匠,论门阀地位、士族资历、官僚职务、声名学问,都称得上众望所归,举足轻重,顺理成章地成为知识分子的领袖。《后汉书》里有一个细节可略见一斑。孔融请刘备去救陶谦,刘备受宠若惊地问带信的太史慈:“孔文举先生也知道世上还有我刘玄德吗?”
但是,享有名望的孔融对曹操一直采取不合作的态度,总认为自己只是在效忠朝廷,为汉献帝做事。他看不起出身卑微的曹操,经常对其冷嘲热讽,曾当面说:“你算老几?”并且屡屡给他制造政治麻烦,向曹操的权威地位进行挑衅。可惜作为政治家,孔融却略显稚嫩,好友祢衡便成了他与曹操政治角力的牺牲品。
祢衡“少游北海,偶遇孔融”,两人十分投缘,在《后汉书》中记载:“衡谓融曰‘仲尼不死’,融答曰‘颜回复生’”。相互吹捧如此,祢衡的名气不胫而走。
对于曹操的谴派,孔融不可能唯命是从。这个曹操眼皮底下的政治反对派想借这个机会为汉献帝推荐能人义士,同时也使自己从中抽身。于是,比他小十岁的祢衡成了后面故事的主角。在《三国演义》里孔融向皇帝推荐祢衡的奏表写得十分精彩,他对这位二十四岁的小老弟赞不绝口,文中夸他:“……淑质贞亮,英才卓铄。初涉艺文,升堂睹奥。目所一见,辄诵之口;耳所暂闻,不忘于心。性与道合,思若有神。弘羊潜计,安世默识,以衡准之,城不足怪。忠果正直,志怀霜雪;见善若惊,嫉恶若仇:任座抗行,史鱼厉节,殆无以过也。鸷鸟累百,不如一鹗。使衡立朝,必有可观。飞辩骋词,溢气坌涌,解疑释结,临敌有余。……”
傀儡皇帝看了奏折,交给了丞相曹操处置。试想,一个政敌强烈推荐给天子的人才,怎能不引起他的重视。爱惜人才的曹操当然对祢衡心存好奇,同时祢衡与孔融的亲密关系又使他大为不满。既是如此大才,自己不能用就绝不能留给对手。曹操将计就计,谴祢衡下书说降刘表。能得荆州之地固然是好,若不得也可借刘表之手除掉政敌的骨干。可以想见,曹操未见祢衡就已决定让他干这趟下书劝降的差使,说明曹操并未真想重用此人,认为他不过是个“舌辩之徒”,没有真本领。同时,他并未勉强孔融前往,也表明他并不对此次游说报以过高的期望,而他对刘表是很藐视的,在“青梅煮酒”时曾称其为“徒有虚名”。另外,孔融特殊的身世背景和文坛地位是颇具号召力的,曹操还要借他的名望来拢络人才。而祢衡不同,充其量不过是崭露头角的新秀。于是他在帐中召见祢衡,命其赴荆州下书。京剧《击鼓骂曹》,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京剧《击鼓骂曹》十分精炼,全剧演唱约一小时。早年汪桂芬擅演。谭鑫培独创一格。比如祢衡出场的引子,原词是“天宽地阔海无边,时事风云梦里眠”,原板“得会风云上九重”,转“二六”四句“自幼儿窗前习孔孟,少游北海遇孔融。他将我荐与曹府用,要学那孙膑下云梦”。谭叫天删掉了,改为一段念白。
剧中弥衡自称“乃平原孝义村人氏”。杨宝森把“乃”字念得很有乐感,与《文昭关》伍子胥出场前闷帘一句“马来”的“马”字很相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