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搏击俱乐部》(fight club)?

《搏击俱乐部》是一部超现实题材的电影,影片充满了对自我意识的思考和个人价值的探讨。主人公的人格分裂实际上表现了每个人都存在的社会公认价值观与自我价值观的斗争,泰勒是他臆想出来的另一个自己,他渐渐控制不了自己的双重性格的分裂,当社会不断向他施压、剥夺他的尊严和个人存在感时,泰勒报复社会的行为也就愈加狂热。 和大卫芬奇以前的作品一样,人物心理的剖析是影片的主旋律,能否塑造出特别的而又能和大众产生***鸣的人物是影片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所以,除了演员表演外,在影调把握与场面调度等辅助因素上,导演有意的浓墨重彩了一番,与《七宗罪》相比,此片的用色和摄影更加大胆个性。

首先,本片的夜景拍摄大多采用低调和硬调(以黑和深灰为主构成画面),而日景大多采用高调和软调构成。着力营造两种截然不同的环境,白天呈现出漠然的现实主义风貌,夜里则呈现出不安定、超现实的色彩,从而在视觉风格上便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效果。这是由于白天拍摄时灯光师故意让光线变化不大,整体色彩偏绿且色差小,让人产生一种乏味的心理。而夜晚的光线则充满变幻,荧光灯的顶光照明效果加强了明暗反差。而荧光灯在电影中是不常用的,由于其定光效果不利于人物形象塑造,看不清人脸轮廓和表情,缺乏美感,然而芬奇却刻意模仿家用荧光灯不论是夜景还是日景,可见,导演追求的特定环境给人带来的心理影响大于追求视觉美感。摄影师拍得画面舒服远比拍得漂亮重要,把握住人物和情节的搭配远比把握住构图比例困难得多。国内八成的摄影师都能把影像拍得漂亮,可不一定能拍得统一,所以说,该拍丑时就要拍丑!

其次,在胶片上,考虑到影片的大部分黑暗影调,KODAK的5279VISION500T的高感光度胶片拍摄便是个很不错的选择,人脸的曝光点在普通好莱坞电影的以下1—2档,并且很少用轮廓光照明,导演意在突出大环境而非某个人物,这在好莱坞电影中是一个新鲜的尝试。 和《七宗罪》的手电筒流动光线变化一样巧妙,《搏击俱乐部》大胆大量用到眩光、反射光技巧,让已知的、未知的光线交织,明暗的变化,更加突出了气氛的神秘莫测。比如开头诺顿在飞机上幻想撞机的情节,快速变化的光线和明暗倒置非常戏剧性,不但描绘出了灾难的混乱,而且创造出了诺顿天马行空的想象出来的世界。 本片在拍摄角度上多运用了仰拍的手法,仰拍镜头主要集中在泰勒和人格转化后的诺顿上,仰拍合理的避免了天花板的光源在画面中出现面积过大的问题,从而更利于把整部影片控制在低调的色调内。同时这样也能制造出气氛的动荡感和危机感。 这里的摄影机运动很难察觉,不会喧宾夺主,而且很适合在电影院观看 以上的分析是粗略的,本人只是着重在光线和摄影方面简要分析了一下。此片能够发掘的地方还有很多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