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地区的音乐是什么?
潮剧,又称潮剧、阴超戏、潮调戏、白字戏,主要流行于潮州话地区,是一种用潮州话演唱的古老地方戏。主要分布于广东东部、福建南部、台湾省、香港和东南亚。
潮剧的形成和发展已有430多年的历史。它是宋元时期南戏的一个分支,是由宋元时期的南戏逐渐演变而来,吸收了歌阳、昆曲、皮黄戏、梆子戏的特长,并结合了潮音乐等地方民间艺术,最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形式和风格。
潮剧的语言从一开始就不使用潮州话。从明代刻本《采花女补金花全集》中可以看出,此时的潮剧主要以潮州话唱腔为主,但其部分唱腔和道白标有“官腔”(即“官腔”),说明潮剧一开始可能使用“官腔”,然后逐渐降低“官腔”的分量,最后完全地方化。
二、发展历史
潮州音乐班流行于粤东、闽南、香港、台湾省及东南亚的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
潮剧是宋元南戏传到粤东潮汕地区后,融合、吸收潮汕音乐及其他民间艺术,用潮州话演唱的地方戏。明代戴静在《广东通志》卷十八《风俗》初稿中写道:“潮俗多以乡音动戏。”清初,屈大均在《粤语新语》中写道:“潮剧是潮州人用乡音唱的。”1958年揭阳明墓出土的用潮州话演唱的《蔡伯杰》和1975年潮州冯唐和龙修建西山时明墓出土的《刘锡比柴进集》,是明代人大量涌入并以地方口音搬演戏曲的文物证据。
三、艺术特色
1,角色
潮剧行当齐全,其首戏《生、旦、静、丑》表演细腻生动。其体工有严格的程序规范和写意性,讲究技巧的发挥。其中丑行和花旦的表演艺术尤为丰富,风格独特,富有地方色彩。
从表演上看,潮剧的脚色业务中,生活、丹、丑最具地方特色。盛丹戏《扫窗》被认为是中国戏曲的典型代表,它通过唱歌和跳舞来讲述一个故事。潮剧中的丑角可分为十大类,其中丑角粉丝闻名天下。在老丑剧《柴芳会》中,小丑的滑梯技艺是潮剧独有的,在戏曲界享有很高的声誉。
过去潮剧一直实行儿童乐制,萧声、青衣、花旦都是儿童艺人表演。这些艺人长大了,声音变了,就被淘汰了。这种制度严重阻碍了潮剧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废除了儿童剧制度,进行了各方面的改革,培养了一大批优秀演员,使潮剧这门古老的艺术焕发出新的光彩。
2.唱歌
潮剧用真声演唱,配合古曲《四儿乐》演唱,韵味十足。唱腔是以曲牌组合为主的曲牌风格和板腔的组合体系。至今仍保留着合唱的形式,两三个人唱一首歌或结束一首歌,风格独特,表现力强。
早期潮剧的“帮音”,即舞台上的演员唱到最精彩的片段时,背景中所有的声音“一起唱”的现象,在其他剧种中是非常少见的,是潮剧的特点之一。
3.音乐
潮剧音乐属于一套音乐牌,唱南北歌,曲调优美,轻快细腻,擅长抒情。清中叶以后吸收板腔音乐,灵活多样,丰富多彩。潮剧中有传统曲调200多首,音乐1000多首,是研究中国戏曲曲调的重要资料。
伴奏部分更多保留了唐宋时期的古乐,并不断吸收潮州大锣大鼓、庙会音乐、民间小调。音乐曲调优美动听,管弦乐与打击乐和谐,善于表达情感的变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潮剧的伴奏乐器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丰富。20世纪20年代以前,乐器只有竹弦、唢呐、椰树和秦越,以竹弦为主。20世纪二三十年代,竹弦被两弦取代。月琴换成了扬琴,增加了一个大笛和一个小笛。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二胡、琵琶和胡大被加入进来。潮剧曲调多,板块多变,如二板、二板慢、三板慢。
根据乐器组合的不同,传统剧目分为大锣戏、小锣戏和苏公戏。大锣戏最有特色,也最古老,善于表现低沉的气氛和悲凉的感情。小锣轻快,苏锣肃穆。
第四,传统剧目和代表人物
传统的潮剧可以分为两类。一是来源于宋元南戏和元明清传奇杂剧,如《琵琶记》、《大白兔》、《破窑记》、《玉簪记》等。这些剧字典优雅,音乐朴实,做工细致。一是根据当地民间传说或当地事实改编的剧目,如《荔枝故事》、《苏六娘》、《金花姑娘》、《龙船渡》等,故事生动,乡土气息浓郁。
现存的早期潮剧剧本有明代宣德七年(1432)刘锡璧《柴进集》手稿。潮剧也可以结合时代需要,编一些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剧目。如抗日战争时期,出现了大量反映抗战时事的剧目,如《卢沟桥纪实》、《韩复菊的故事》等,对激励人们投身抗日战争起到了积极作用。
潮剧的著名编剧是殷偕,代表作品有《秦凤兰》、《赵少卿》、《当家人义》。还有吴世吾、林贤玉、洪勋、陈明真等,每个人都有一些传世佳作。著名艺术家有、蔡、洪淼等。
动词 (verb的缩写)现状
潮剧是中国古代戏曲在舞台上生存的生动例证,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表现形式的代表之一,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和较高的审美价值。1990以后,潮剧受到市场经济的制约和现代各种文学形式的冲击,投入减少,人才流失,艺术水平下降。优秀的传统表演艺术濒临灭绝,处于艰难的发展状态,急需保护和扶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