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以奥斯卡获奖影片《芝加哥》为例,探讨如何成功将音乐剧拍成电影。

好莱坞音乐剧和百老汇音乐剧总是紧密相连。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相互借鉴,相互衬托,共同发展。高质量的音乐剧被改编成音乐剧电影搬上大银幕,这在业内是常有的事。可以说,美国百老汇音乐剧为好莱坞音乐剧电影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和创作源泉。

其中,《芝加哥》作为一部极具讽刺意味的经典百老汇音乐剧,多年来经久不衰,并于2002年被改编成电影,让更多人领略到它的魅力和魅力。2003年,电影版《芝加哥》获得了包括最佳影片在内的六项奥斯卡大奖,打破了音乐剧电影35年无缘奥斯卡最佳影片的局面,成为商业和口碑双丰收的音乐剧电影。

影片讲述的故事很简单。主要讲述了两个女人杀了人后,并没有受到当地法律的惩罚,而是被律师比利炒作后一举成名,讽刺了20世纪20年代芝加哥黑暗荒诞的世界。

音乐剧和音乐剧是两种不同意识形态的艺术作品,相映成趣,各有千秋。如今的市场上,越来越多的音乐剧改编自音乐剧,而这部18年前的老作品在豆瓣上依然保持着8.8的高分,被认为是优于96%的音乐剧。

为什么《芝加哥》脱颖而出,成为音乐影视的经典?

在我看来,仅仅从电影的故事来深入回答这个问题是不可能的。今天,本文以《芝加哥》为案例,从电影叙事手法、镜头叙事语言、声音艺术创作三个方面,探讨这部音乐剧电影如何改编音乐剧,从而与观众的情感对接,给观众带来强烈的视听感染力。

01.在保留音乐剧的基础上,融合电影的叙事手法,最大限度地运用蒙太奇手法,现实系统与舞台系统交错。

在《芝加哥》之前,传统音乐剧电影的歌舞在电影情节的叙事中并没有太大的作用,更多的是起到烘托气氛、渲染情绪的作用。而《芝加哥》则另辟蹊径,将音乐剧与电影语言完美融合,强化了歌舞的叙事功能,使现实的剧情与舞台效果融为一体,成就了一部经典的戏剧。

第一,最大程度保留音乐剧的精髓,强化歌舞的叙事功能。

舞台表演是音乐剧最重要的部分,可以结合灯光、音乐、舞蹈、色彩等一系列视听元素。受限于影片篇幅,导演并没有一味删减音乐歌舞表演,而是强化了音乐的叙事功能,运用剪辑手法将现实与舞台巧妙穿插,为观众呈现了一场视觉盛宴。

影片保留了音乐剧共计12场舞台歌舞表演,完美再现舞台场景。影片以一首迷人而慵懒的歌曲《所有那些爵士乐》开场。威尔玛化着烟熏妆,在舞台上跳着妖娆的爵士舞音乐,既阐释了故事背景,又展现了时代特征,将芝加哥的浮华社会展现得淋漓尽致。

如果说这里的歌舞只是起到烘托气氛的作用,那么接下来的一首《滑稽的蜜糖》的表演,就是导演展现歌舞叙事功能魅力的开始,将歌舞与叙事完美融合。洛茜误杀情人后,丈夫替她背黑锅时,她深情的唱出了自己的欣赏和爱。通过罗克西唱的歌词,我们可以理解,她的丈夫是愚蠢的,胆小的,懦弱的,但他深爱着她,愿意为她付出一切。

一个性感迷人的“逗蜜”的舞台演唱和丈夫被警察审讯的现实通过剪辑手法呈现在同一个舞台上,不仅能给观众强烈的新鲜感和冲击力,更重要的是为下文做铺垫。

是她丈夫的愚蠢揭露了罗克西被谋杀的真相,并导致她入狱。也是丈夫对她的深爱让她身无分文,所以她可以用丈夫的血汗钱请一个昂贵的律师比利,一系列的故事也随之而来。

在我看来,这种兼具叙事功能和视觉效果的舞台表演在电影中随处可见。正是有了这些精彩却又不可或缺的歌舞表演,电影《芝加哥》多年来一直保持着在电影界经久不衰的魅力。

其次,电影语言巧妙融合,现实系统和舞台系统通过蒙太奇交错。

导演充分运用了电影穿越、排比、类比等多种叙事蒙太奇手法,通过交叉拼接将舞台表演和电影语言完美融合,完成了真实空间和虚幻舞台两个完全不同的叙事空间的自然转换,自然融为一体。

在一首经典的《监狱探戈》中,讲述了六名杀人犯女囚在监狱中的故事。在罗克西的幻象中,她看到监狱中的六个女人穿着舞蹈服,通过歌舞《细胞块探戈》讲述她们激情杀人的故事,并在情感上表达她们的不满。

在这个歌舞表演片段中,穿插了这些穿着囚服的女子在现实生活中交谈的场景。在观众的视野中,观众看到几个深陷囹圄的女性讲述自己被抓入狱的经历。

在我看来,导演通过电影剪辑手法,将兼具表现效果和叙事功能的舞台表演与观众熟悉的现实片段完美交织,强化了叙事节奏和情感张力。影片运用蒙太奇将现实系统和舞台系统完美融合,让观众在了解剧情发展的同时享受一场视听盛宴。

02.故事由镜头解说,舞台效果完美呈现。冷暖色彩强烈碰撞的灯光设计,给观众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

镜头语言是电影影像呈现的重要元素。电影《芝加哥》通过镜头交替解构呈现,大胆独特的灯光设计,让音乐剧打破了舞台剧单一距离的视觉局限,让观众参与性更强,呈现出更完美的视觉效果。

①操纵运动镜头,呈现多维动态舞蹈影像。

音乐剧的表演受限于体裁和有限的舞台空间,观众与音乐剧的互动空间只是一个狭小的观众席。虽然舞台表演是多样化的,每个观众对舞台的视野都是固定在一定的范围和空间内,只能看到单一的效果,但是电影体裁可以很容易的解决这个问题。

电影《芝加哥》可以通过控制动作镜头打破舞台剧的空间限制。导演通过善用不同角度和长短镜头的切换,用舞蹈和镜头的复合动作来捕捉最佳视角,让每一个屏幕前的观众都能欣赏到舞蹈的重点和关键。

比如经典的布袋戏,影片通过镜头的灵活运用,将所有蜂拥而至的记者、被操纵的萝茜和老谋深算的律师比尔呈现在银幕前,舞蹈形象多维度。

通过近景镜头和远景镜头的配合,将不同角度、方向、距离的舞蹈通过剪辑平滑切换,让观众无死角地领略舞蹈的魅力,增强影片的视觉冲击力。

②通过冷暖色的强烈冲击,影片具有引人注目的舞台效果。

灯光设计是表达电影主题的重要辅助工具。电影《芝加哥》大胆运用不同的冷暖色调强调现实与舞台的区分,强烈的光线碰撞烘托出情感走向,使得影片完美融合了现实与舞台两大元素,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电影中,洛茜杀人后被警察审问时,丈夫替她顶罪,深蓝色的灯光打在她脸上,整个气氛显得诡异而冰冷。罗克茜在舞台边上载歌载舞表达爱意,用温暖的粉色灯光衬托罗克茜小女人的虚荣。然而,当丈夫发现罗克西有外遇后,一粉一蓝的颜色来回切换,冷暖色的强烈冲击,表现了两人的冲突与斗争。

在电影的其他场景中,对灯光的巧妙运用随处可见。影片中冷色和暖色的碰撞非常精彩,包括经典的《监狱探戈》,采用蓝红对比,鲜红的灯光突出血腥的场面,深蓝的灯光营造出恐怖压抑的气氛。

电影《芝加哥》摒弃了五颜六色的灯光,采用了极简主义的模式,大量使用了冷暖色的对比。而是能够完美的将冲突以戏剧效果呈现给观众。冷暖色的强烈冲击,不仅在表达人物的情绪和处境上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也让影片的冲突非常情绪化,为影片增添了强大的吸引力。

富有挑战性和创造性的复调声、写实声和歌舞声相互独立又相互交织,丰富的声音元素使影片连贯协调。

音乐电影的一大亮点是歌舞,其中音乐作为音乐电影的灵魂,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电影《芝加哥》中声音的创造也是吸引观众的重要亮点。由于导演强化了歌舞的叙事功能,影片中对声音的处理也开拓了更广阔、更具挑战性的创作空间。

(1)利用声音置换完成现实与舞台的转换,使转换自然流畅。

影片多次通过剪辑手法将舞台和现实场景统一起来,完成了歌舞的叙事功能和传承功能,其中声音起着重要作用。导演利用声音的相似性来完成舞台和现实两个不同场景的转换,让两者自然流畅的切割,让观众在欣赏的过程中没有违和感。

在经典的《监狱探戈》中,导演利用安静环境中的水滴声和同节奏的脚步声来完成场景转换。萝西在水滴声的引导下逐渐进入舞蹈场景,六个女人通过舞蹈讲述她们的故事。一段舞蹈过后,舞台上的脚步声渐渐变成水滴声,回归现实。

影片中,激情的歌舞场面与阴郁的现实世界形成鲜明对比,两者之间的自然切换需要声音的配合。通过相似的声音完成场景转换,让现实世界和舞台表演完美无缝衔接。给观众带来强烈的听觉吸引力。

(2)歌舞与现实交替剪辑,复调的声音既保持了幻想与现实的连贯性,又保持了两个系统的明显界限。

影片除了用声音完成现实与舞台场景的转换,还运用了“复调”的声音处理,让现实与舞台完美融合,同时保持明显的界限。“复调”声音是一个音乐术语。在声音编辑中,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优势音同时或交替共存。

经典木偶戏中,现实场景是记者采访律师比利和被告罗克西,舞台场景是律师比利通过工具操纵记者媒体和被告罗克西,意在讽刺当地媒体的舆论导向不是追求正义,而是被他人控制。

导演在处理这个场景的时候,充分利用了复调的声音,把两个不同的系统连接起来。现实世界的记者提问时,木偶戏的音乐继续运行;当木偶戏的画面还没有完全切换的时候,现实世界记者提问的声音已经渐渐进入。两个系统的声音都采用了同速节奏,音色和音调接近,保证了整体的协调和流畅。

影片的每个剧情段落都会表现出这种声音的处理效果。通过重叠连贯但又有区别的声音衔接,利用对位和错位的共生,让听众产生联想和思考。这种声音的处理效果不仅能让观众更好地理解故事所表达的内容和思想,还能唤起观众对影片内涵的更深挖掘。

写在最后:

作为一部成功的音乐剧,《芝加哥》在商业价值和电影口碑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该片以其优美迷人的歌舞场面、精辟的人性描写和现实深刻的主题内涵,成就了歌舞片的史诗地位,成为无数人心中的经典。

所以今天的文章详细分析了电影《芝加哥》故事之外的魅力和亮点。

在我看来,影片通过对电影语言的巧妙运用,成功地将舞台化的音乐剧改编成更具大众文化的影视作品,将局限于舞台上的小众文化传播给更广泛的观众,这正是电影《芝加哥》经久不衰的魅力和独特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