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音乐第一卷《静夜》[三]
宁静的夜晚
教学目的:
1.通过听两首国内外的摇篮曲,感受优美、抒情、温柔、祥和的意境,理解这节课《静夜》的主题,学会用柔和的声音唱《宝贝睡觉》这首歌,用行动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意境。
2.学会用轻快的声音唱《闪烁的小星星》,通过画星星来表达自己对音高的感受。
3.通过敲击各种物体来探索、感知和体验声音的强弱,并根据要求做出相应的情绪或肢体表达。
4.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我们可以用线条来表达声音的其他特征:即声音的高低。
5.用欢快的动作表演集体舞《星光正好》,体验欢快的情绪,增强身体动作的协调性。
教学内容:
1,听《摇篮曲》。
2.听表演《宝宝睡着了》。
3.表演《闪烁的小星星》。
4.创作与活动。
画星星来表示声音的大小。
②结合实际生活体验理解声音的力量。
③表演集体舞《星光正好》。
教学重点:
让学生在亲身参与音乐活动的过程中,热爱音乐,掌握音乐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教学难点:
掌握声音的基本特征——声音的强弱,通过感受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各种声音,用自己的声音或打击乐器去模仿。
教具准备:教学挂图、电子琴、打击乐、磁带。
教学过程:
第一类
首先,听“闪烁的小星星”
第二,声乐练习
黑板:1= C-G2/4
3 2 | 1 - | 3 2 | 1 - | 5 3 | 2 - |
风来了,喊出来。
5 3 | 2 - | 3 2 | 1 - | 3 2 | 1 -‖
喔!一阵小风吹来,呼!
要求:初步模拟强风吹和小风吹的过程,找到头音位置的感觉,学会根据强风和小风控制音量,初步感受声音的强弱。
第三,听“摇篮曲”
1.课件演示(无声图片)。在一个美丽的仲夏夜,一位母亲哄着她的孩子入睡,轻轻地哼着歌。
2.谁能把屏幕上的故事完整的讲给大家听?
3.老师:“你想知道这个妈妈在唱什么吗?”引出“摇篮曲”这个话题
4.请边看图边听《摇篮曲》。
5.再听一遍。让学生们自由地做轻柔的动作,用心去体会歌曲平和舒适的意境和母爱真挚的感情。
第四,学习《小宝贝睡着了》这首歌
1,老师用甜美温柔的语气轻轻唱着。
2、有感情地背歌词。
3.模仿旋律歌词。
4.用表情唱歌,来个小组比赛。
5.小组讨论:“如何创造动作来表演歌曲?”
6.学生边唱歌边表演。
动词 (verb的缩写)摘要
今天,同学们通过听学会了唱歌,初步了解了“摇篮曲”安静和谐的特点和温柔的唱法。回去后,他们还能唱给父母听吗?
第二节课
首先,复习“宝宝睡着了”
二、学习歌曲《闪烁的小星星》
1,简介:
老师:“夏天的晚上,老师带着孩子去草地上看星星。在大天空上,有小星星像小眼睛一样闪烁着。”
2.放音乐,老师唱《闪烁的小星星》。
3.拓展你的想象力
老师:“夏天的星空你看到了什么?”
②启发学生形成观察生活的习惯。
4.学生跟着老师的高低手势唱点名。
5.老师唱不同的卷名,让学生根据声级画不同的星星,让学生体验声级。
6.带着感情读歌词。
要求
①注意发音的准确性。
②注意歌词的力度。
(3)看到第二段歌词的记号,边做动作边读歌词,表现出2/4拍的力度规律。
7.学唱歌。
(1)灵感:
怎么唱歌才能表达“静夜”?“你唱歌的时候声音应该是什么样的?”
目的让学生认识到应该用连读和断奏的方法演唱。
②歌词要唱得轻快干净,但不要强烈。
③小组演唱时,要想到演唱的意境和效果,从小培养学生唱歌时要注意情绪的表达。
8.创作与表演。
①分组讨论表演。②学生表现。
9.和老师一起唱一段歌词似的点名,通过手势表示声音大小。
三。摘要
天上闪烁的星星真的很美,宝宝会安静的回家(跟着闪烁的小星星的音乐节奏)。
第三类
首先,声音的强度
1,老师提前准确展示鼓,学生自己试敲,得出敲得响的强;敲击声小而弱。
2.让学生举例,谈论生活中不同的声音。
3.敲打你周围的物体(桌子、椅子、盒子、瓶子……)
要求分别敲出强音和弱音。
4.看图回答:老师:“老虎和猫分别代表什么声音?”
5.如何用我们的身体发出不同的声音?(提示:拍手跺脚)。
听声音回答这个问题:(火车由远及近的声音)。
你听到了什么?②火车离得远的时候比近的时候声音大还是弱?(3)附近?可以用另一种方式表达强弱声音吗?
7.强弱声部自由跳动设定节奏,分组表演给大家看。板书:
①× × | ×× ×‖
②×× ××| × -‖
③× ×× | ×× ×‖
④×× × |×× ×‖
二、集体舞《星光正好》
1.听音乐《星光正合适》用线条、色彩或简单的画面来表达音乐。
2.老师展示了折线图,并要求学生谈论他们为什么这样做。
3.学习集体舞的基本动作。
(1)教师示范。
②分解动作学习。
③运动。
④放慢速度,练习连贯的动作。
⑤跟着音乐走。
让我们一起跳(四个人,两个人或小组都可以跳)
三。摘要
老师:今天我们不仅学习了歌舞,还感受到了声音的高低和强弱。
2.你能把你学到的东西展示给父母看吗?
宁静的夜晚
第一类
教学内容:
1,听女声独唱《摇篮曲》《鲍晓睡着了》
2.表演“鲍晓睡着了”
教学目标:
通过听两首国内外的摇篮曲,感受优美抒情,温柔祥和的意境,体会这节课的主题。我能学会用柔和的声音唱歌,用行动表达自己的感情和意境。
教材分析:
《摇篮曲》是羊毛谱写的。摇篮曲是一种音乐体裁,具有旋律优美、抒情、速度适中、力度略弱的特点,给人一种宁静、摇曳的意味。《婴儿睡觉》也是摇篮曲,五个音两个四分之一拍。曲调优美抒情,词与歌紧密结合,描绘了一个宁静的夜晚。宝宝听着妈妈甜美的歌声渐渐入睡。
班级安排:
二等舱(一等舱)
教学重点:
感受摇篮曲流派的特点。
教学难点:
用声音和动作表达歌曲。
教具准备:
录音,打击乐,各种毛绒玩具,彩笔。
教学过程:
首先,听“摇篮曲”——女声独唱
1.小时候我妈是怎么哄自己睡觉的?
2.如果你来哄宝宝睡觉,你会怎么做?(边学边做)
3.(老师):“那我们一起听《摇篮曲》吧。是不是像我们刚才说的那样?”第一次听音乐,感受摇篮曲的特点,用语言和动作表现出来。
4.老师讲解了摇篮曲的特点,摇篮曲具有舒缓、婉约、安静、抒情、中速略弱(稍慢)的特点。
5.再听一遍音乐,用台词表达歌曲的情绪。
(老师):“刚才我们听了一首德国作曲家的摇篮曲。你想知道中国的妈妈是怎么哄宝宝睡觉的吗?嘘——听着……”
第二,听并表演“宝宝在睡觉”
1.第一次听歌,感受歌曲的意境,随着音乐敲击节拍。
2.表达对歌曲的看法(如情绪、力度、速度等。)并最终确定属于摇篮曲。
(老师):“现在我们一起学唱《宝宝睡觉了》。”
3.老师带着表情唱歌,学生认真听。歌词写的是什么?
4.通过听和唱,分乐句来学习唱歌。
5.在教唱歌的过程中,提醒学生要连贯、柔和、准确地唱歌(老师要经常纠正学生唱歌的缺点)。
6.在老师的伴奏下唱歌,边唱边体会摇篮曲的意境。
7.分成四组,最后讨论如何唱得更好(促使宝宝逐渐入睡)。
8.展示你的设计的结尾(逐渐放慢和减弱)并表演。
9.为歌曲设计自己的打击乐伴奏(讨论如何敲击才能符合歌曲的意境)。
10,展示教具——毛绒玩具,分组表演歌曲。
我唱II玩III敲门。
11,(老师):“刚才我们用台词来表达摇篮曲的意境。我们能为这种流派的音乐选择一种合适的颜色(浅色)吗?”
12,师生课后表演《摇篮曲》:
老师唱歌-母亲和学生表演-婴儿
一起感受催眠曲的意境。
三、课堂总结:总结教学内容和学习情况。
第二节课
教学内容:
1,学习歌曲《闪烁的小星星》
2.探索声音的力量。
3.表演集体舞《星光正好》
教学目标:
1,学习用轻快的声音唱《闪烁的小星星》,用贴星星的方式表达自己对音高的感受。
2、结合生活中的体验,通过敲击各种物品来探索和感知体验音的强弱。
3.用欢快的动作表演群舞,体验欢快的情绪。
教材分析:
《闪烁的小星星》是一首法国民歌,曲调流畅、轻快、悠扬。整首歌只有6度的音域,旋律中只用了四分音符和半音符。很多乐句完全重复,旋律优美稳定。它生动地描绘了宁静清澈的夜空中星星闪烁的景色,表达了人们对自然的热爱。
班级安排:
二等(二等)
教学重点:
在歌唱中感受声音的力量
教学难点:
歌唱准确的力度2/4
教具准备:
录音机和星卡(12卡)
教学过程:
首先,表演“闪烁的小星星”
1.老师让学生描述一下他们看到的晴朗夜空是什么样的。
2.老教师唱歌,学生听歌打拍子。
3.师生动情地背诵歌词(注意朗读的力度)。
4.学生们随着音乐练习唱歌。
5.提示:在晴朗的夜空中,你的歌声应该是什么样的?(带着感情)
6.跟着老师唱点名,用小星星牌表示声音的高低。
7、表演歌曲,老师提示几个动作,主要以学生即兴表演为主。
第二,感受声音的强度
1,请听两个强度不同的鼓,区分并感受声音的强度。
2.让学生用不同的力度举例说明自己的声音。
3.用身边的东西敲出不同的声音给大家听。
4.师生用节奏来感受声音的强弱。
①同拍②反拍。
三、集体舞《星光正好》
1.听音乐,感受这段音乐的意境。
2、随着音乐的节奏拍手,要求(准确、整齐)
3.老师教基本动作和练习。
4.学生们随着音乐自由的节奏和舞蹈,感受到活泼生动。
四、班级总结:本班级的学习情况。
静夜一、教学内容:
1,听《摇篮曲》
2.听一听,表演“婴儿在睡觉”
3.表演“闪烁的小星星”
二、教学的总体目标:
1.听两首国内外的摇篮曲,就能感受到优美、抒情、温柔、祥和的意境。体验这节课的主题“静夜”。学会用柔和的声音唱《宝贝睡着了》这首歌,用行动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意境。
2.学会用轻快的声音唱《闪烁的小星星》,通过画星星来表达自己对音高的感受。
3.结合生活中的体验,通过敲击各种物品,探索感知体验声音的强弱。
4.用欢快的动作表演集体舞《星光正好》,体验欢快的情绪,增强身体动作的协调性。
三、教材分析:
1.儿童合唱《宝宝睡觉》
婴儿睡着了是首摇篮曲。2/4拍,五声音阶宫殿模式。旋律优美抒情,采用了重复乐句、变换结尾句的写作手法。歌词和歌曲紧密结合,描绘了宁静的夜晚,天上的星星月亮,地上的鸟虫都入睡了,婴儿也在摇篮里,听着妈妈甜美的歌声,渐渐入睡。
2.歌曲《摇篮曲》
一首摇篮曲是戈特(1746-1791)写的,羊毛(1770-?)作曲。
摇篮曲是一种音乐体裁,包括有歌词的摇篮曲和由摇篮曲改编的器乐。它具有节奏缓慢、旋律优美、抒情、中速、力度略弱的特点,给人以安静、轻柔的摇动动作,表现了母亲深情地、轻柔地摇动摇篮哄婴儿入睡的情景。
这首“摇篮曲”是一首分段的歌曲,只有一段。整个旋律流畅,6/8拍一气呵成,节奏稳定。除了最后一段,从头到尾用的节奏给人一种稳定感。旋律没有大的节拍,有节奏的上下起伏,在稳定的氛围中营造出轻柔的动感,生动地表现出“鸟儿早已归巢,花园多么宁静,小羊和蜜蜂都已歇息,你睡在月光下”的意境,充满了静谧、舒适和甜蜜。
3.歌曲《闪烁的小星星》
《闪烁的小星星》是一首法国民歌,曲调流畅、轻快、沉稳。整首歌的音域只有六度,旋律中只用了四分音符和半音符。1-8段与结尾句完全重复,9-12段与13-16段完全重复。优美而沉稳的旋律生动地描绘了宁静清澈的夜空中繁星闪烁的景色,表达了人们对大自然的热爱。
4.表演《星光正好》
这首歌的旋律由8小节和D大调的4/4拍组成。旋律递进与跳跃的结合,旋律与节奏活泼欢快。适合低年级学生结合走跳进行节奏。
四、教学重点:
五、教学难点:
教学时间:两个小时。
?
有节奏的参考动作:
?
第一类
第一类
教学目标:
1,听《摇篮曲》,能体会到歌曲平和舒适的意境,和母亲真挚的爱。
2.听学《小宝贝睡着了》这首歌,体会歌曲甜美的意境。
教学过程:
首先,向老师和学生问好
第二,听“摇篮曲”
1.完整地听,告诉我你的感受。
2.再听一遍,自由地做轻柔的动作。
第三,听并表演“宝宝在睡觉”
1.听这首歌,告诉我你的感受。
2.再听一遍,跟着歌曲轻轻打拍子。
3.跟着录音学唱歌。
4.指导学生用连贯柔和的声音准确地唱好。
1.分组讨论结尾,试着一个一个唱。
2.用自己的方式为歌曲伴奏。
第四,总结。
第二节课
教学目标:
1.用速度、力度、节拍等不同的音乐表现形式来诠释《闪烁的小星星》这首歌的不同情感。
2、哟,各种欢快的动作表演“星光正好”,体验欢快的情绪,增强身体动作的协调性和与人合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通过速度、力度等不同的音乐表现手段,诠释歌曲所表达的不同情感。
教学过程:
一、主题回顾。
1.听着闪烁的小星星的节奏,走进教室。
2.评论歌曲
第二,主题发展
(一)情绪:开心,兴奋
1.小星星幸福地生活在天空母亲的怀抱里。他们会怎么做?
2.有些孩子说星星在玩。怎么才能唱出他们在演奏时的感受?
3.小星星高兴得跳了起来!(伴奏采取移调和高八度的形式,速度比以前快。)
(2)情绪:紧张和恐惧
1,嘘!到底发生了什么?
2.小星星,我们悄悄躲起来吧!(以微弱的声音和缓慢的速度唱歌)
(3)《星光正好》(情绪:激动,激动达到高潮)
1,(老师伴着舒缓愉悦的音乐)让我数一数我们的星友是不是丢了;1,2,3,4,5,6,哇!明星里不缺朋友。他们真的很聪明,很勇敢!给他们一点掌声。(学生鼓掌)请注意。给明星的掌声很特别。请按照一定的节奏拍手,竖起耳朵听。老师怎么鼓掌星星:1,2,3,4,5,6,X X X,这样,1,2,3,4,5,6,X X X。
2.让我们一起数星星跳舞:
3.给明星一些鼓励:X X X(刚刚好)
4.我们在心里默默数着星星,给它们一些鼓励。()、X X X(恰恰恰)、()、X X X(恰恰恰)。
5.好,让我们跟着音乐数星星。(播放录音,师生拍手读《陈文静》)
6.除了拍手,你还有什么好方法可以用?
7.我觉得有几个小明星要跳出来了。来吧,让我们围成一个圈,和他们一起跳舞!(老师是“领导”,跟着音乐走)
8、找你的好搭档跳舞!
(四)情感:抒情婉约。
1,老师唱:风不吹,树不摇,鸟不叫,小星星,睡觉闭上眼睛。
(学生在3/4拍的伴奏下用优美柔和的声音演唱《闪烁的小星星》,表现摇篮晃动和各种睡眠状态,慢慢回到座位上)
2.下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