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剧包公赔情
评剧的“四大名旦”,因为不是评选出来的,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地点,有几种不同的说法,四大名旦的名字出现***有七人。
李金顺(1892—1952)女,武清县王庆坨人。出身贫苦,14岁随母赴津谋生,初随跟小元元红学河北梆子,后柏诸葛春兆为师习京韵大鼓,16岁跟东发红(孙凤鸣)学唱莲花落子。后转艺多师,融会众长,形成“李派”演唱艺术,为奉天落子主要代表人物。居于四大流派创始人之首的李金顺,早年曾学过河北梆子和京韵大鼓。加盟到评剧队伍中后,对平局的演唱锐意改革,不仅丰富了评剧声腔表现力,而且对于乐队乐器配备与伴奏方法也作了改革。然而她的革新起初并不被听惯老评剧声腔的观众所接受。又一年到营口演出,有的观众甚至往台上扔椅垫轰她下台。后来她的新颖唱腔逐渐被观众接受,风靡一时,所到之处,剧场上十分活跃,曾广泛流传观众为了她的演唱而将斟满热茶的水杯置于嘴边忘记饮用。一直到她唱完,茶水已凉才想起饮用,即“唱凉茶水”的故事。她热心评剧改革。在原有四大件乐器伴奏同时,增加了笙、管、萧、琵琶、三弦、二胡、四弦等。以烘托音乐气氛。精心设计唱腔,剧本上画满了各种记号。表演亦独具匠心,唱、做兼备。李派艺术哺育了白玉霜、刘翠霞、喜彩春、喜彩莲等著名演员。1928年不惧汉奸、军阀威胁,演出爱国时装戏《爱国华娇》。1933年退离舞台。1951年欣然接受天津市文化局培养评剧青年演员的任务。翌年冬,心脏病复发去世。
白玉霜(1907—1942年)原名李慧敏,又名李桂珍,滦县人。评剧演员,有评剧皇后之誉,白派艺术的创始人。白玉霜自幼随父亲唱戏走江湖,10岁开始学唱京韵大鼓,十二三岁就登台演出,后拜师孙凤鸣学习评剧,当时人称“蹦蹦戏”,成为孙家戏班的主角。师父给取的名字叫桂珍,所以早年戏报用的是李桂珍的名字,成名后才改为白玉霜。白玉霜唱红后,她母亲就拉班成立了玉顺评剧团,挑大轴的自然是白玉霜。1928年白玉霜利用旧有剧团组建成华北戏社,活动于京、津一带达数年之久。白玉霜戏唱红了,人出名了,麻烦也接踵而至。1934年北平市长袁良请白玉霜吃饭,白玉霜则婉言谢绝了,市长大人觉的没面子,便借口白玉霜的戏内容不健康,有伤风化,而把她驱逐出境。白玉霜便来到上海,这一时期她的艺术才华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在上海期间,白玉霜先是与钰灵芝、爱莲君合作,演出的主要剧目有《花为媒》、《空谷兰》、《桃花庵》、《马震华》、《珍珠衫》等。后又与京剧名角赵如泉合演京、评两腔的《潘金莲》大获成功,白玉霜也声誉日隆。白玉霜的演唱艺术不仅折服了上海的观众,也使文艺界对她刮目相看。《时事新报》上刊登了著名戏剧家欧阳予倩、洪深、田汉的文章,赞誉白玉霜为评剧皇后,也有报纸称她为评剧坤角泰斗。1936年,明星公司推出了白玉霜主演的电影《海棠红》轰动了大江南北,不仅提高了白玉霜知名度,也扩大了评剧的影响。1937年白玉霜离开上海,回到北方。主要往返于京津两地。不久芦沟桥事变爆发华北沦陷。戏虽然照样唱,但日子更不好过了。哪一方面应酬不周就要吃苦头。这一时期上演的主要是一些旧戏,偶尔也排练点新的,如《潘金莲》、《玉堂春》、《杜十娘》、《可怜的秋香》、《孔雀东南飞》等。这是她艺术上最成熟的时期。1942年阴历六月二十九日,年仅36岁的白玉霜患子宫癌,在天津逝世。
刘翠霞,河北省武清县人,生于1911年。13岁被卖到大连学习梨花大鼓。一年后,它的亲属借钱将她赎回,十四岁开始跟艺人赵月楼学唱评剧。十八岁唱红天津。她擅演青衣,也演花旦。拿手戏有《绣鞋记》、《打狗劝夫》、《玉镯记》、《孟姜女》、《王少安赶船》、《珍珠塔》、《杨三姐告状》、《姐妹一家》、《空谷兰》等。她嗓音清脆,以高调为基本唱腔,声音嘹亮,调门高,底气足,吐字真,创造了别具一格的高亢、铿锵的“刘派”艺术,在天津和东北影响很大。在三十年代末、四十年代初,刘翠霞是天津最红的评剧演员,号称“评剧大王”,是有名的“金嗓子”,能一唱唱一个小时。她也是有名的不注重表演的演员,认为观众是来“听戏”的,有时,一唱老半天,板着脸。全靠高亮的唱腔征服观众。天津人说:“听了刘翠霞,胜似喝酽茶”。 刘翠霞为人温存善良,诚恳厚道,1939年,洪水淹了天津市,她自己出钱买粮供大家吃饭。不顾个人安危,搬到国民戏院和大家***患难。她组织义演、募捐,为死后无处安葬的艺人捐了一块坟地,称为“义地”。即使在病重时,她仍然要人背着她到剧场演出,因为那时她不演出,戏院就要退票,艺人们就分不到钱,直到临死,她仍然坚持演出。
但是,她个人生活相当不幸,因过多应酬、劳累和婚姻部美满,她开始抽大烟、白面,以次麻醉自己,也变得开始爱发脾气。1941年,年仅30岁的刘翠霞因烟毒和疾病去世。
喜彩莲(1916—1997.2.7)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评剧喜派创始人,早期评剧“四大名旦”之一。原名张菡香,山东掖县人,10岁拜莲花落艺人吴寿朋为师,曾受李金顺的艺术熏陶,18岁闻名于时。,曾在元顺戏社任主演,后将社名改为莲剧团在平津沪一带演出。 30年代演出时装戏,如《爱国桥》、《可怜的秋香》《杨三姐告状》《宦海潮》等。同时她也移植京剧剧目,如欧阳予倩的《人面桃花》、《孔雀东南飞》及梅兰芳的《凤还巢》等。在上海她积极进行乐队的改革,增添了琵琶、三弦、二胡等,把大梆子改成南梆子,并在舞台上增设了灯光、布景。由于这些创新与改革,戏剧家欧阳予倩、田汉、洪深等曾著文称赞她是“时代艺人”。喜彩莲的演唱艺术有扎实的功底。以后她吸收了京剧、梆子、大鼓、皮影等艺术成分,增强了自己演唱的艺术表现力,提高了评剧唱腔的品格。她的演唱新颖大方,华美抒情,稳中含俏,具有独特的演唱风格。 新中国成立后她与音乐工作者合作,在演唱艺术上又有了新的发展。她不但主工青衣、花旦,且在老旦、彩旦方面做出了贡献,她演出的《小借年》《桃花庵》《野火春风斗古城》《南海长城》《小女婿》《向阳商店》《马寡妇开店》《包公三勘蝴蝶梦》《家》《包公赔情》等获得了观众的称赞。晚年从事教学工作,成绩卓著。喜彩莲自幼随父到东北谋生,其时正值评剧在东北发祥时期,她从小喜爱评剧,11岁进复盛戏社拜莲花落艺人吴寿朋为师学艺,12岁进元顺剧社,艺术上受到了李金顺的影响。17岁挑班主演并改剧社为阳春社。30年代初,评剧在天津崛起,一代女伶纷纷出现在评剧舞台上。年轻的喜彩莲带着《杨乃武与小白菜》、《贫女泪》、《可怜的秋香》以及从京剧移植过来剧目《孟丽君》、《白蛇传》、《武则天》等剧目闯入天津。喜彩莲的表演妩媚多姿、烂漫天真、艳而不荡,不以低级趣味迎合观众,犹如一股清新的春风,给熟悉评剧的天津观众带来了新鲜感。她在天津连续演出三个月,演出了名气,打出了影响,从此确立了喜彩莲评剧主演的地位。1937年5月,喜彩莲将京剧《卓文君与司马相如》改成评剧在上海一炮打响。喜彩莲扮演卓文君,著名小生张润时扮演司马相如,在这出戏中,喜彩莲大胆革新采用古装仕女图中的装扮,使人物显得清秀俊逸。在“听琴”一场增加了布景,以明月、白云、翠竹等景物渲染气氛,取得了诗情画意的效果,首开了评剧舞台使用布景的先河。在这期间,喜彩莲首次引用并进一步改革了评剧的南梆子,这一改革适应了评剧粗犷的大口落子向细腻抒情风格的转变。喜彩莲还对评剧的伴奏进行了改革,增加了低胡、琵琶、月琴,并以南弦代替四股弦,从而丰富了评剧的伴奏,增加了乐队的表现能力,这一系列的革新措施推动了评剧舞台艺术的发展。 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后,喜彩莲在上海演出了爱国反日剧目《爱国娇》,在北京演出了《梁红玉与韩世忠》,在剧坛引起了震动。由于喜彩莲上演的一系列剧目紧贴着时代,反映着时代的要求,因而被誉为“时代艺人”,而与评剧名伶白玉霜、刘翠霞等并驾评剧之首。喜彩莲的演出引起了戏剧界一些进步的戏剧大师欧阳予倩、田汉、洪深及京剧艺术家马连良等人的注意。1940年9月,喜彩莲在天津大观园演出《孔雀东南飞》,天津报纸上出现了这样的文字:“评剧早先不为人所重,多年保持原样,自喜彩莲首次来天津出演大观园,把‘蹦蹦’唱活了,轰轰烈烈地争了一席地位……”。又载:“莲剧团等亦能供与中上级人之赏识,于是不许登台的评戏,逐得扬眉吐气,今日在戏剧界,占有稳定之地位也……”。喜彩莲的演出雅而脱俗,不断提高评剧的艺术水平和演出格调,使评剧艺术的美符合了时代的要求,适应了观众的审美需求。在上海,评剧艺人喜彩莲与戏剧大师欧阳予倩的交往是剧坛一段佳话。喜彩莲上演了欧阳予倩的本子《人面桃花》并有所改动,但演出后却一直未敢请大师来看戏。欧阳予倩偕夫人两次不请自来到剧场看喜彩莲的演出,亲自给予指导并邀请彩莲到家中做客,大师当着众多京剧名家之面收喜彩莲为徒,他语重心长地说:“评剧是一朵鲜花,需要我们大家为它浇水施肥……”,欧阳予倩大师对彩莲的热心扶植,是对评剧剧种的支持,是对中国戏曲事业的关怀。欧阳予倩还抽出时间为彩莲重排了《人面桃花》,大师的帮助和教诲使喜彩莲得益匪浅,终生不忘。喜彩莲嗓音高亢、明亮,表演细腻准确。她在艺术上严肃认真,在旧社会她能抛弃低级庸俗的东西,不去迎合一般观众中某些小市民的口味,这实在是她艺术品质的可贵之处。譬如她在演《玉堂春》一剧时,她主演《起解》、《会审》,其它则是一带而过。另外,喜彩莲在艺术上的创新是与她强烈的事业心分不开的。她不仅在演出剧目上大胆创新,在唱腔上她也勇于创新,勇于借鉴,她学习了京韵大鼓、河北梆子、京剧、影调等姊妹艺术,并把它们揉到自己唱腔中来。喜彩莲说:“我革新并没有革到评剧以外去,让观众还都承认我是评剧”,这的确是她革新成功之路。喜彩莲以她新的剧目,新的面貌和独具魅力的演唱风格形成了评剧的“喜派”,而著称于剧坛。解放以后,在政府的关怀下,喜彩莲与小白玉霜等评剧艺人成立新中华评剧工作团,之后与其它剧团合并成立为中国评剧院。喜彩莲在剧院作演员,也作教师,从而开辟了新的艺术天地,创造了众多新的人物形象。她的戏路宽,花旦、青衣、老旦、彩旦什么都能演,观众既喜欢她早期演唱的《人面挑花》、《孔雀东南飞》、《十三妹》、《卓文君》等戏,也喜欢看她在解放后创作的“陈快腿”、“能不够”、革命母亲杨大娘、钟阿婆以及付桂香等鲜活的现代人物形象。在《野火春风斗古城》一剧中喜彩莲成功地塑造了一位革命老妈妈。其中“探监”一段唱则突出表现了杨母对党忠诚不二,为革命勇于献身的革命精神。在《南海长城》中喜彩莲又扮演了一位在敌人面前凛然无畏的革命老妈妈。她在“护旗”一段唱中,充分发挥了她高音的特点,唱的刚劲洪亮,粗犷豪迈,力度很强但又潇洒自如,很好地再现了钟阿婆正义凛然的英勇气概。《小借年》中的农村少女爱姐是喜彩莲在49岁时演的人物,但她的唱和做依然活泼俏丽,充分展示了喜彩莲的风格和韵味。她与小白玉霜、马泰合作演出此剧,是完全为提协青年,以培养后起之秀。她在《袁天成革命》和《向阳商店》中分别塑造了两个落后的人物,能不够和付桂香,尤以付桂香的塑造为观众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在“好可惜的一双手”这一段中,她以影调为基础,发挥喜派半说半唱的特点,把一个旧社会遗留下来的渣滓,没落阶级的人物塑造得真实可信,活灵活现,显示了喜彩莲极其深厚的演唱功力。喜彩莲与魏荣元合作将京剧《赤桑镇》改编,创作为评剧《包公赔情》完善了评剧的行当,丰富了评剧花脸和老旦的唱腔,这出戏成为评剧的名剧而得以流传至今。在评剧界,喜彩莲不仅是个资深艺高的表演艺术家,而且她还是一个辛勤耕耘、培养评剧接班人的戏曲教育家。她连任中国评剧院三届学员班的班主任,为评剧培养出了一代又一代的优秀演员。
筱桂花,原名张丽云,小名大俊。1903年生于我市容城县东河村。由于家贫,从小学戏。评戏最初称“落子”、“蹦蹦戏”,又叫“平腔梆子”。因上演的剧目多有“警世化人”、“评古论今”新意,遂改称“评戏”。还有一种说法是李大钊和鲁迅发动新文化运动,在唐山看了落子戏后认为有评论社会的内容。当时的平剧(即京剧),是因产生于当时称北平的北京而称。为了区分于平剧,李大钊在“平”字边又加了“言”字旁,—命名落子戏为评剧。1917年,评剧艺人孙凤鸣带戏班在天津演出时,14岁的张丽云拜孙凤鸣为师,演青衣、花旦,改名筱桂花。莜桂花聪颖好学,他随戏班到山东、东北等地演戏,很快成名。年仅20 岁的莜桂花在“岐山评戏社”,“警世戏社三班”领衔主演,长期在哈尔滨、沈阳等地演出,享有盛名。她擅演悲剧,积极创排新戏。演出了文东山编剧的《孟姜女》、《义烈奇冤》、《昭君出塞》、《贫女泪》等戏,作家萧军还专为她创作了《马振华哀史》等,演出后给评剧舞台注入生机。她以高亢明朗、刚健激越的演唱风格,自成 一派。在30年代于李金顺、白玉霜、刘翠霞并称评剧“四大名旦”。30年代至40年代他曾赴日本东京录制了《万里长城》等20余部唱片,回国后,又为百代公司录制了《李莲香买画》等20余部唱片。“9.18”事变后,莜桂花离开东北到天津演出,与李金顺、白玉霜、刘翠霞、芙蓉花等名家相互汲取优长,使其各流派日臻完善.新中国成立后,筱桂花以极大的热情致力于评剧艺术事业的发展,先后在北京、天津、沈阳、济南等地演出,热心主演《小女婿》、《柳树井》、《罗汉钱》等现代戏。1953年在东北戏曲音乐舞蹈观摩演出大会上获优秀表演奖。1962年在北京与评剧四大名旦之一的白玉霜的女儿合作演出,展示了评剧两大流派新的艺术生命和艺术情操,轰动京剧,受到艺术界和广大观众赞誉。筱桂花曾任第三届全国政协委员。1988年病逝于四平市。
爱莲君(1918---1939)早期评剧“四大名旦”之一,评剧爱派创始人。本名赵久英。天津市人。评剧女演员,工旦行。幼年卖与赵连琪做养女。12岁拜赵月楼学评戏,曾受师兄王锡瑞等教益。14岁成立爱莲社挑班主演。16岁在津唱红后,曾到山东、江苏、上海等地演出。与白玉霜、钰灵芝、朱宝霞等闯开了江南舞台,扩大了评剧的影响。在观众中享益一时。代表剧目有《于公案》、《蜜蜂记》、《烧骨记》、《庚娘传》、《三赶韩梨花》等。30年代中期以来胜利、国乐公司为其录制了不少唱片(现已收集20出戏的唱片近20张)。传人有爱令君、爱幼君、莲小君。宗其艺者有小摩登(钱玉舫)、筱玉芳、花淑兰等。爱莲君嗓音纯净柔和、甜美脆亮。鼻腔***鸣极佳,宽窄高低运用自如。唱念时吐字清晰、气力充沛,并带有较明显的天津语音。她博采各家之长化为已用,实践中形成了定调高(Bb调)、起腔高、行腔旋律低、柔美华丽、玲珑巧俏的艺术风格、被称为“爱派”。她在[慢板]唱腔结构中,首开了各分句之间和下句与上句之间加用过门(小垫头)的形式而广为流传。旋律上则把皮黄腔、四平调等乐汇,及流行歌曲等融入自己的唱腔,并于腔中常运用五七度大跳,由此而产生了个性鲜明的音乐特色。演唱中多运用弹跳柔韧的“疙瘩腔”唱法,由此而形成了独特的演唱风格。她在《于公案》中与琴师赵耀庭合作的一曲“八月中秋雁南飞”,30年代中期曾风靡一时。其间她对[反调慢板]也有较多运用。她唱的[垛板]字字铿锵、起伏跌宕,闪赶顿垛,节奏丰富多变。在个别戏中还用小人辰辙口演唱,俏皮活泼,深受观众喜爱。此外,她演唱的[反调搭调]和“迷子腔”较前在旋律上更为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