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抱你,用肢体语言表达爱,和你聊天,告诉你:“我爱你!”

父母是孩子成长路上的陪伴者,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父母需要不断地付出爱和智慧。

孩子上学了,父母去开家长会是必须的,我们要重视每一次与老师沟通的机会,每一次开家长会我都会认真听,做记录,回家吸取精华照着做。

记得,我儿子上小学时,开家会常常会让买书。有一次,我买回来一套古典书籍,因为老师说上课会用到,结果后来学校没要求读,孩子就不看。

上了初中,我感觉家长会的质量明显提高了。

除了公布孩子的成绩,老师还会讲讲孩子优点缺点和在学校的表现,或者组织一些亲子互动。

印象最深的是初三时,和孩子一起听学校组织的演讲,在演讲当中,主持人号召家长和孩子互动,给孩子一个拥抱,大声喊出孩子的名字,在他的耳畔一声声说:“我爱你!”

当我用双手紧紧抱着儿子时,他的身体是僵硬的,像根木头,一动不动,当我心中想着爱他,嘴里不停对他说着:“我爱你,我爱你,妈妈真的很爱你……”

儿子在我的呼唤声中终于有了回应,也伸出双手抱住了我,慢慢把头靠在我的肩上,我调整呼吸,在他吸气时吸气,在他呼气时呼气,呼吸同频,就能感受到对方的心理状态。

我感受到孩子心中沉重的压力,于是,我对他说:“妈妈知道你有压力,宝贝,辛苦了!”

当互动结束,我们各自落座时,我深情地注视着儿子的双眼,看到他眼中泛起了点点泪花。

每个人内心深处最渴望的不过是被看见,被理解和被爱 。

而爱需要用语言和行动表达出来,总是藏在心里,对方很难感受到。

一次深情的拥抱化解了我和儿子之间的坚冰,打开了母子之间的沟通之门。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赫洛德·傅斯博士曾说:“拥抱可以消除沮丧——能使体内免疫系统的效能上升;拥抱能为倦怠的躯体注入新能量,使你变得更年轻,更有活力。在家庭中,每天的拥抱将能加强成员之间的关系,并且大大减少摩擦。”

是的,拥抱是简单明确地表达人与人之间真爱的方式。

拥抱会帮助对方消除沮丧和疲劳,增强勇气,注入活力。

拥抱会让孩子重拾童年的安全感、温暖感。

中国的孩子到了10岁左右,就很少有人再拥抱他们了。

回家后,我按照老师的要求,坚持每天早上给15岁的儿子一个拥抱。

他有时候会觉得不好意思,特别是爸爸在家的时候,我就提醒他说:“这是老师布置的作业呀。”

儿子放学回家,我会再给他一个大大的拥抱,表达我的爱。

调皮的他,故意把整个身体都压在我身上,我就扎个马步稳稳接着他,豪情万丈地说:“来吧,把压力都卸给妈妈,你就可以轻装上阵了。”

就这样,我和儿子在一次次心贴心的拥抱中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

上了高中,儿子回到家就皱着眉头发牢骚:“才上高一,还有三年,老师就天天说高考,烦死人啦!”

我用激将法问他:“你怕高考吗?三年后你要参加高考是一个事实,不管有没有人提醒都真实地存在。”

不服输的儿子说:“我才不怕呢!只是烦,刚上高一就这么紧张,还有三年,好难熬。”

我说:“既然你不怕,老师常说高考也对你没有影响。不是吗?

逃不掉的事情就去勇敢面对。

是不是在你的同学中有人说烦?”

儿子眨眨眼没说话,我知道自己猜对了。

我看着他的眼睛耐心地提醒:“别人烦是别人的事,对他人的言论,我们要保持清醒,做为独立的个体,我们要有自己的判断和主见。

你有选择权,你可以烦也可以不烦,可哪一种选择对自己更好呢?

烦的情绪人人都有,妈妈也会烦,可烦解决不了问题。你看,我不想做饭,又必须得做饭。

每次开始做饭,我就想着你们吃饭时的开心样,边做饭边唱歌,把做饭变成了一件快乐的事情。”

儿子听完,眼珠转了转,若有所思,不再说烦,去写作业了。

儿子对高考的“烦”感,在一次次推心置腹的交谈中消退了。

和孩子谈话的时候,我们要保持眼神交流,平等对话,让孩子感受到自己被重视,你是真的关心他,尽量多谈谈自己的感受,而不是一味地说教和命令。

父母陪在孩子身边,最重要的是了解孩子在想什么,需要什么,害怕什么。

只有对孩子足够了解,才能有效地帮助孩子打开心结。

只有深入地参与到孩子的成长中,父母的陪伴,才是有效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