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

为何在大多数人心中,后世没有诗人比得上屈原?究其原因,颜小二认为,一方面是因为屈原在诗歌上的造诣;一方面是因为“他本人的事迹”对今人的意义,这种意义具体表现为一种精神传承:屈原于汨罗江以身殉道的义无反顾,感动了无数华夏子孙,他的“悲剧精神”宣示着他对“国”的忠诚,这种忠诚,被无数后人称颂和继承。

1、真正意义上个体诗人第一人:浪漫主义伟大诗人屈原

屈原是我国最早的浪漫主义诗人,也是千年来华夏儿女心中“爱国主义精神”的化身。屈原以《离骚》让中国诗歌从集体转为个体,他在《九章》等诗歌中倾注的浪漫主义情怀,让他成为文学史上第一位留名的爱国诗人。

关于诗人屈原,根据郭沫若的考证,屈原一生虽然有较多作品,但今人能够看到的大抵有23篇,其中有9篇《九章》,而《离骚》则是其余三篇之一。

诗人会把自己的感情融入诗句,而从屈原的诗句中,我们不难感受到他对实现理想的殷切期待,同时,因为时代特色原因,屈原的作品往往与当时的神话相融合,于此,他的作品充满炽热感情之余,还有奇幻的想象。

他诗句中的浪漫主义色彩,与他极尽努力但依旧不得志的现实生活息息相关。屈原曾倾尽一切帮助楚怀王变法强国,但是却被人挑拨,继而被放逐;楚怀王之后的楚襄王更是让屈原寒心,他没有励精图治,反而对屈原这类忠言逆耳的忠臣加以迫害。黑白颠倒之下,屈原的正直、爱国反倒是错、是罪过。

面对这种情况,悲愤的屈原,以“激愤”为笔,以“爱国情怀”为墨,写下了激昂的诗篇,自此也形成了激楚的情调,其中以《九章》尤为突出。

可能屈原也没有想到,自己自此开创了一个与“诗”相关的全新时代,他开创了楚辞,成为被后人铭记的浪漫主义伟大诗人。

而屈原于诗坛上的成就,与他的“悲剧精神”息息相关。

2、屈原的“悲剧精神”与他对理想的坚守

在人人都期待喜剧的人间,屈原以其“悲剧精神”让后人感受到了生命的力量。他用自己的“结束”,以悲剧为载体,持续延续他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这是屈原生命的另一种“延续”。

这种延续,让屈原不仅只是伟大诗人,几千年来,华夏子民继承了他于家和国的“诚挚”与“忠诚”。

为了更好地体会屈原爱国主义精神的诚挚与悲壮,下面,我们就来说说屈原的“悲剧精神”。

据记载,屈原是高阳后裔,属于楚国宗室,因为他见识不凡,且对治国强军有自己一套独到见解,于此他也曾受到过楚怀王的喜爱与赏识。面对日益强大的秦国,屈原积极劝导楚怀王与齐国联合,***同抗秦,并且推动变法,以此富国强兵。

本来,楚怀王是屈原无比信任和尊重的君主。

但是,因为屈原的一系列动作,比如变法,严重侵害了国内某些根深蒂固的贵族集团利益,而他的才华,甚至让楚怀王都有些隐隐不快。于此,在群小的诬陷下,一身正气、满腹才华的屈原被流放。

一同被流放的还有“楚”的未来,以及屈原的“未来”。

屈原想让楚国能够严格遵行任人唯贤标准这是一种美好愿想,但是就楚国的情况来说,自周分封诸侯以来,代代相传之下,楚国贵族阶级势力根深蒂固,屈原的“任人唯贤的理想”实现难度之大,一眼可辨,即便能够推行,那也是树敌无数。这一点从屈原被流放的经历就能看出来。

于此,屈原选择忠君而求贤。

但是,当那位“君”不是贤能之君时,他的“求贤理想”无法实现的时候,屈原该怎么办呢?他一面为楚国未来担忧,一面为君主的误解和揣测而愤怒,他忧郁、悲愤,渴望“光”又挣扎于痛苦,即便现实惨淡,他依旧坚守理想。

于是,他从汨罗江畔一跃而下,这是他“悲剧精神”的全面发挥,亦是他对理想的最后坚守。

3、为什么说后世诗人无人比得上屈原?

综上所述,颜小二想说的是,之所以说后世诗人比不上屈原,是因为屈原特有的“魅力”,而他的魅力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与屈原在诗坛中的造诣有关,一个与他对华夏人的影响有关。

在诗坛中,屈原开创了楚辞,也开创了诗歌于文学历史上的新时代,人们在他激昂而极具浪漫主义色彩的诗句中感受着他的喜怒哀乐,感受着那个时代的轰轰烈烈,感受着他生命的炙热燃烧,屈原的诗是后人的宝藏,这是屈原作为一位诗人,对今人而言的重大意义。

除了诗人,“屈原”更象征着一种精神,这种精神曾多次将华夏民族从“水深火热”的深重危机中解救出来,一次又一次置之死地而后生,那就是爱国主义精神。正是一辈又一辈人对屈原爱国主义精神的继承,正是无数“屈原们”对家与国的绝对“忠诚”,对理想信念的绝对坚守,才铸就了我们今日的和平和安康,这种自“屈原”生发而来的精神,是让我们华夏民族拥有无限生命力的精神宝藏。

注:本文为颜小二述哲文原创且独家发布,搬运、抄袭等任何侵权行为,发现必究。文中图片来自网络,部分素材来自网络,侵删(两周内),喜欢请点赞收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