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砾状矿石
块状硫化物矿床同生成因新思想提出后,曾遭到传统热液交代学派种种非难。众所周知,在块状硫化物矿床中经常见到角砾状矿石。这种矿石往往出现在块状硫化物透镜体顶部和两侧及底部蚀变带中。尤其块状矿体两侧的矿石角砾主要是由块状黄铁矿、闪锌矿或磁黄铁矿组成。在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关于块状硫化物矿床成因的争论中,后生论者认为,这种块状硫化物角砾只能是热液交代成因,并以此作为主要根据,把同生论者攻得束手无策。但是,随着野外地质观察的深入,Hayashi发现(1962),黑矿型矿床的硫化物矿化与火山角砾岩密切伴生,而火山角砾岩明显来源于流纹岩的蒸气喷发活动。鉴于火山角砾岩与黑矿角砾状矿石在结构上很相似,并且角砾状矿石中的角砾分别由3种主要硫化物矿石类型组成,因此,他推断这些角砾不可能是交代成因的,而同样是蒸气喷发产物。同年,Ohashi也认为Motoyama矿山角砾状矿化是原始层状矿石发生蒸气喷发的结果。稍后,Miyazima和Mizumoto(1968)对Kamkita矿山的角砾状矿石的成因也提出了与上述相同的看法。
到70年代,这种与爆发性火山活动有关的角砾岩已经普遍被认为是块状硫化物矿床的典型特征。Hutchinson(1973)曾指出,在块状矿体顶部和下伏熔岩中,角砾岩化为原生同火山成因,不是构造成因。原生构造,例如附近熔岩中的枕状构造虽已破碎和角砾岩化,但并未发生错动。由于这种角砾岩与矿化关系极为密切,Sangster(1973)赋予它们一个特别名称——“选厂岩”。至此,有关块状硫化物矿床角砾状矿石成因之争,以同生论者获胜而宣告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