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和欣赏现代主义古典音乐作品
某种程度上“根本没有旋律,全篇充斥着尖锐的和声和混乱的节奏”,有对也有错。先说旋律。对于当代音乐创作来说,旋律确实是一个非常非常不重要的因素。因为,第一,前人写了那么多好的旋律,现在的作曲家没有必要重复那些旋律。第二,现代人的情感不是简单的用优美的旋律就能表达的。比如20世纪初的表现主义、颓废主义、象征主义,都与以勋伯格为首的无调性音乐有着密切的联系。因为传统的功能和声和优美的旋律,没有办法表达这些思想。这些思想出现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时期,无调性音乐所蕴含的审美趣味可以很好地满足这些思想。尖锐和谐也有类似的原因。因为在传统音乐创作中,一个体系用了几百年,其实想想还是挺无聊的。艺术保持生命力的方法就是不断创新,突破原有的创作边界。因此,和谐中的创新必然会出现。然而,现代音乐的发展只有100年,新的和声规则已经得到了声音理论的支持。刺耳的和声不是随便写的。每一个和声都有它自己的音乐意义,需要被表达和承载。“乱节奏”我不敢苟同。题目中所谓的“乱”,大概是指传统音乐中没有稳定的节奏感(比如四三拍节奏弱,四四拍节奏强弱)。但是,没有稳定的节奏感,并不能等同于节奏混乱。相反,在当代音乐中,通过打破传统节奏的节奏来写节奏更准确。因为作曲家会把每个声部或音符的起奏放在一拍时间线上的任何一点(比如在三连音的最后一拍演奏,或者从四个十六分音符的第二个进入等等。),无论是作曲家还是演奏者,都需要更严格地把握节奏。所以给主体的建议是放弃对节奏稳定的节奏的期待,这也是欣赏现代音乐的一个重要方面。
所以,综上所述,放弃对传统音乐中和谐稳定的期待,张开双臂去拥抱现代音乐中你无法预知的不确定性。你永远不知道下一句会听到什么。这是一件多么有趣的事情啊!
第二,相对来说,传统音乐的意义更倾向于取悦听众,现代音乐的意义更倾向于作曲家的自我表达。所以前者更喜欢作曲家迎合听众(或者至少作曲家和听众的审美趣味和音乐聆听习惯大致相同),后者更喜欢听众回应作曲家(或者作曲家的审美趣味与听众不同)。所以你在欣赏传统作品的时候,你的态度可能是:这首曲子真好听,听起来很舒服。这个作曲家真的很好。但是在欣赏现代音乐的时候,你可能需要适当的改变自己的态度,你要尝试通过你所听的作品去理解作曲家的音乐思想(但是我强调一点!!!这里理解作曲家的音乐思想,简单来说就是理解作曲家的音乐思想,而不是在中小学语文课的中心思想类型中猜测作曲家的写作目的!!!)。当代音乐作品,作曲家的音乐思想可能比较奇怪。如果你听到了特别新奇奇怪的东西,你应该意识到这是作曲家才华和独特思维的体现,而不是想:这不符合我的预期,所以不好。这个,一方面回到上面的观点,另一方面,顺便强调一下,现代音乐千奇百怪,肯定有你喜欢或者不喜欢的地方。你可以听你喜欢的,没必要强迫自己听你不喜欢的。因为虽然你不能因为一个作曲家的作品没有达到你的预期就说他不好,但是观众有权利说自己喜欢或者不喜欢一个作曲家(总而言之,不要胡说八道一个作曲家,你可以说你喜欢或者不喜欢一个作曲家。)
第三,其实现代音乐中并不是所有的音乐都是无调性和不协和的。仍然有许多重要的作曲家以用和谐的声音创作作品而闻名。例如,阿沃部分、戈雷基、菲利普·格拉斯、阿隆·科普兰等。所以,不要用“现代音乐很丑”这种先入为主的偏见来排斥所有现当代的作曲家。
但还是要强调一点,虽然现代还有很多作曲家写和声,但大部分使用的和声体系仍然不是以前的功能体系。换句话说,作品有调性,但和声没有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