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练的是太极拳还是太极?
太极拳——养生之术;太极运动-运动的拳头。
太极传——膝盖不会疼;太极操——很多人膝盖疼。
太极拳——练拳“骨”;太极操——练拳和“肌肉”。
太极拳——练拳开始练“脚”;太极操——练拳开始练“手”。
太极传——推手不用力;太极操——推手很辛苦。
太极传——大力用丹田发;太极操——用外貌送力量。
太极传——会放松;太极运动——不会放松(或者假放松)。
太极传——很少生病;太极操——经常生病。
太极拳——学好一套拳法至少需要几年时间;太极操——隔几天一套,我学了一套又一套!
目的。
太极拳不仅要强身健体,养生养心,更要追求功夫,达到人格的培养。
太极运动,退休后找点事做,找个免费或者不太贵的运动方式,找几个伙伴一起玩。
教学方法。
太极拳,教学体系规范,每一个动作都讲解的很详细。老师亲自示范,手把手指导学生,力求拳法动作到位,不求姿势低,但求动作到位,精雕细琢,理论联系实际,化繁为简;
太极练习,新学员跟着老学员,和老师一起练习。个别动作不懂,有机会问问老师或者老学员,练几次就学会了。动作大体相似。
内容。
太极拳,注重基本功练习,桩功,反复纠正套式,详细讲解示范缠丝技巧,认真讲授太极拳套路的每一个动作,并通过推手和老师的喂食来测试力量架,不用音乐,拳法自有自然之音;
太极操,各种太极拳套路,太极剑等器械套路,最多再加上八段锦,秦无戏曲等传统养生项目,每天也是一个接一个的练套路,跟着音乐节奏,每个套路都有固定的音乐辅助。
理论上。
太极拳,对太极拳的拳法理论有深刻的理解,并有内气的经验,充分理解精神与血肉的主从关系,能初步理解前人的拳法理论,在教学中能引导学生理解精神与力量的配合;
太极操,不管什么理论,没听说过什么拳术经典,后面玩着玩着练着就行,练着开心,开心就好。
场地方面。
太极拳,一般要求室内场地,或天气晴朗多风时室外安静的地方;
太极拳练习通常在公园或广场、室外场地进行;
蔻驰。
太极传,一般要求8-10年及以上定期学拳。他有一个彻底的系统和深刻的理解。
太极操,一般也是在老师后面的公园学几年,能熟练的练出几个完整的套路。
学生。
太极拳往往以中青年为主,也有不少孩子。太极拳鼓励低龄学员学习,因为年龄越小,学得越快,理解得越好,尤其是身体健康,对太极拳练习有兴趣的年轻人;
太极操,主要针对即将退休或者已经退休的中老年朋友,或者一些身体不好的人,遵医嘱开始学习太极拳,希望能增强抵抗力和免疫力。
时间。
太极拳,无论寒暑,常年每天坚持学习,要求课后坚持不懈练习,保证拳法练习的强度和训练量;
早上经常跟在老师后面练太极。偶尔家里有事,也会耽误几天。忙的时候就继续,冷了或者刮风下雨就停止练习。
技巧。
太极拳,因为他的基础训练和套路动作,可以得到很好的训练效果。随着长时间的修炼,他的身体松弛,气血充沛,功力加深,会逐渐体会到内力的增长;
太极操,看起来衣飘飘,精神抖擞,各种套路也熟练,架子起起伏伏。问内功是什么,看着一脸茫然,连想都不敢想。
领域。
太极拳,随着教学内容的不断推进和学习时间的积累,一步一步实现了教练设定的阶段性目标,阅历不断加深;
太极操天天练,套路很熟。偶尔学个新套路,不追求什么境界的提升,也没有实质性的进步。
在以上十个方面的对比下,可想而知太极拳和太极练习后的结果是不一样的。当然,细说起来,两者的区别远不止这十个方面。
有了以上的对比,我们就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合适的学习内容了。
拓展阅读:太极拳的技术法则
太极拳的技法既遵循“武术技法原理”,又强调以下基本技法,形成技术特色,包括:上吊下沉,中段放松;中间移动,轴和轮子互相转动;慢而柔圆,细而匀;以意为主,形与趣互引。
悬空下沉,中段放松是太极拳的形体基本功。“上”是指头顶的百会穴,“下”是指脚跟、手掌、脚趾,用于支撑地面。“上”和“下”之间的中间,一般称为“中段”。练拳的时候,头顶的领子好像有一根绳子悬在百会穴上的感觉。如果放松中段的肌肉和关节,让它们靠重力落下来,手脚会感觉很重。在这种悬沉动作下,人体得到伸展,肩、肘、腕、脊柱、髋、足等关节。都是拉伸的,胸腹部也放松,让中段可以灵活操作。吊沉也可以是头不正,脖子直,开车正。
这种上挂下沉,放松中段的手法,也是用来处理任意相邻三段之间的关系。比如抬头,肩中肘下,也就是头垂,肩松,肘重。这样可以打开肩关节,放松肩部肌肉。然后,肩为上,肘为中,腕为下,即肩垂、肘松、腕沉。这样可以打开肘关节,放松肘部肌肉。然后以肘为上,腕为中,指为下,即肘垂,腕松,指重。这样可以打开腕关节,放松手腕肌肉。这样,从上到下,依靠这个,全身都可以得到放松和连接,让力量注入到手脚。
太极拳动力学的基本技术是向正确的方向运动,并使轴和轮子相互转动。太极传“十三势”终于定下来了。太极传经典视中为“地”,按照地生万物的意思,中既是十三势之一,也是其他十二势的基础,所有势都离不开中。所谓“中立”,是指一种中立的、稳定的状态。“以定势运动”就是在“定势”的状态下运动,或者在运动中追求“定势”,使动态不是“定势”。“静而不动”有三种表现形式。
一、身体在运动过程中保持“正”的状态,不歪不斜,重心始终在支撑面内运动。这种技术要求在动作开始时,身体重心要转移到支撑脚,形成单脚支撑的支撑面,然后移动脚抬离地面。在移动脚的过程中,需要保持身体重心在支撑面中间,几乎没有移动。移动脚触地形成新的支撑面后,身体重心可以移动到新支撑面的中间。这样身体重心在支撑面内保持移动,配合直立姿势,稳定性高,轻巧。
二、身体在运动中保持“中级”状态,重心平行移动。这种技术要求身体运动时始终保持顶平、肩平、臀平、脚平,形成了太极拳重心稳定的特点。仆人即使下台阶,也是在保持身体“中间水平”的情况下,将身体重心降低到一定高度,在中间水平移动重心,完成向下的动作。独立动作是将重心移到支撑面的中间,然后伸直膝盖,站起来,同时保持身体“平”。
第三,身体在运动过程中保持“适度”状态。没有太坏的,也就是王宗岳《论太极传》中所谓的“没有太坏的”。在推手的过程中,“无错不足”就是随对方动作而动,“伸随屈”,冲的急,动的慢。“单独练拳时,表现为动作的规范、转身的速度、情绪的协调、力量的刚柔等。一切按规矩来,让拳法恰到好处。这种在体育运动中力求“正”、“中”、“中庸”的状态,综合表现为一种动态平衡的状态,即十三势曲中所谓的“静触动静”状态。
“轴轮转动”是太极拳动作中身体协调的基本技术。运动时,腰是“轴”,手和脚是“轮”。以腰部以上的肢体为“上”,腰部以下的肢体为“下”。强调的是腰随胳膊腿动,就像轴轮一定要转一样。下肢(上肢)运动可引起腰部运动,并带动上肢(下肢)随之运动。就像移动圆轮的一部分一样,其他部分也跟着移动。这也是上下之分。这样全身一动不动,安静躁动,动作协调完整。
处理运动的节奏、力度、呼吸方法是太极拳的技术。指太极拳的练习,四肢的动作速度要慢,要用灵活流畅的力量,使动作相互衔接,转化为一个圆润连贯的动作。同时要采用腹式深呼吸法,将呼吸调整到细微而悠长,匀速进出。“慢、柔、圆、细、长短均匀”必须协调有序进行,其中一个环节的出差会影响到其他动作环节。比如劲会导致直、快、利索,影响柔、顺等技法的运用和体现。
以意为主导,形意相引,是太极拳整体动作的基本技术。练习太极拳时,要以意识为主导,用意识控制呼吸(即呼吸)和身体动作(即形体),控制呼吸和动作的有序协调。一方面以意引神,以灵运身,以灵达力,引起肉体运动;一方面通过意识控制身体按照严格的动作规范进行操作,使外貌的变化引起呼吸的相应协调,经过长期练习,达到意、气、力、形的统一。达到所谓“导体随意,气随身”和“气随心,气随身”的交融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