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小寒食105天怎么算
在我国一些地区,人们将清明称为“寒食”,将清明的前一天称为“大寒食”、将“大寒食”的前一天称为“一百五”。譬如:古代规定农历三月三日是清明(上巳节),三月二日就是“大寒食”、三月一日就是“一百五”。以后清明节气是以公历计算所以一般碰不上农历三月三了,古人“清明佳节三月三”的说法也不准了。
关于“一百五”
“一百五”是清明节的前两天,关于它的来历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说自头年立冬到来年的“一百五”正好是150天,所以叫“一百五”;另一种说法是从头年的冬至到“一百五”这天,正好是105天,所以叫“一百五”,就是一百单五的意思,有“冬到寒食一百五,家家祭祖添坟土。”之说。宋人《癸辛杂识》称“冬至后百六日为寒食”,那寒食前一天为一百零五天。粗略计算了,两种说法在时间上都基本准确,我是倾向于第二种说法的。俗语,“一百五,燕子来添土”,意思是在这个时候,燕子从南方归来,开始衔泥修补原来的巢窝。作为人,自然也不能闲着,正好利用大好春光,为逝去的祖先修补“房子”。早上,男人们带着铁锨,到祖先的坟前添土。一锨锨的黄土,寄托着后人对祖先的敬仰,均匀地撒到坟堆上,坟堆就是这样一年年的变大。添土完毕,做一个圆锥型的坟帽,端端正正地倒戴在坟头上。修复完“房子”,等待着雨季的来临。
关于寒食节
寒食节,历史上又叫“禁烟节”,是中华文明古国相沿持续了两千多年的传统节日。相传在春秋时期,有“割股啖君”之功的介之推辅佐晋文公重耳回国后,功不言禄,与母隐迹绵山(今山西省介休市)。晋文公求之不出,无奈之中三面放火烧山,想逼他偕母出山,但是赵衰、狐偃这两个也曾经随重耳逃亡的大臣,自知自己的功劳比不上介之推,暗中使人四面举火,终于将介之推母子烧死在绵山上。后来晋文公为悼念他,禁止国人在介之推被焚的那天生火煮食,只吃冷食,以后相沿成俗,这一天定为“寒食禁火节”。
关于清明(上巳节)
清明这天又叫“小寒食”,这节气最是宜人,桃红柳绿,鸟语花香,(唐)杜牧有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可见清明时天气大多不太不干燥很清爽,这样更增加了游人的兴致。早先是由上巳节逐步演化而来,逐步由祭祀发展到春游,所以这天过去也叫“耍日子”,意思是可以不出工,休息。当地的风俗是:
插柳枝,吹柳哨。早上在门角、窗角上插上柳枝、松(柏)枝,纪念介子推。此时柳树萌发,树皮与里边的树心有一些的松动,小孩子正好用剩下的柳枝,扭下皮做成“哨子”——柳笛。
植树,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
吃煮蛋。早上拔上一些野菜(有的讲究的要七种,根据口味而定,不加也行)煮上一些鸡蛋(据说清明吃六个鸡蛋可以明目,也是眼睛清亮明快之意)、鹅蛋白天吃。过去生活艰苦,小孩子都舍不得吃,用胭脂染红了玩,玩够了才吃。或者几个小孩子用蛋碰,谁的被碰破了就只好吃掉。我感觉,煮了吃以鹅蛋最好,蛋清半透明,跟景德镇细瓷一样可爱;其次是鸡蛋,蛋黄有些腻人;最次是鸭蛋,发腥。
打秋千。有条件的扎个大秋千,杆梢上绑块红绸子,再拴上个铃铛。年轻的姑娘最喜欢这项活动,有的能“趋”到和秋千架子一样高。叮叮当当的铃声伴随着姑娘们清亮的笑声,回荡在小村的上空……
走娘家。嫁出去的姑娘,这一天都打扮得花枝招展,抱着孩子回娘家。一年中难得见上一面的闺中密友,这时都走到一起,相互间有夸不完的孩子说不完的话,在家人几次催促下,才依依不舍地回家吃饭。
踏青、庙会。有些人结队上山踏青,如果山上有庙,那人就更多了。这时也是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好时光,古人就有:“此时野合,有所不禁”。
提“扎印”。所谓“扎印”就是茅草的花絮,此时尖尖的有五、六公分长,小心的提出来,剥开后里面的花絮白白的、嫩嫩的,吃到嘴里甜丝丝的。小孩子很喜欢这个活动:吹着柳笛,走在幽幽泛绿的春草中,听着鸟儿在欢快地歌唱,嗅着花草树木的芬芳,品尝着“扎印”的滋味,那是一种别样的快乐。
蹴鞠: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在齐国最兴盛。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后来进一步发展,皮球的质量越来越好,踢的人越来越多,就发展成了今天的足球。
放风筝,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象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清明过完,天逐渐热了,田里的农活也日渐忙碌起来了。
上巳节探幽:
上巳,是指以干支纪日的历法中的夏历三月的第一个巳日,故又有三巳、元巳之别称。《周礼·春官·女巫》:“女巫掌岁时祓除衅浴。”郑玄注:“岁时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类;衅浴谓以香薰草药沐浴。”《后汉书·礼仪上》:“是月上巳,官民皆絜(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为大絜。”《后汉书·周举传》:“六年三月上巳日,(梁)商大会宾客,宴于洛水。”因知在先秦时,这个日子已成为大规模的民俗节日,主要活动是人们结伴去水边沐浴,称为“祓禊”,此后又增加了祭祀宴饮、曲水流觞等内容。魏晋以后,该节日改为三月初三,故又称重三或三月三,杜甫《丽人行》诗中“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云云,就是对唐代长安曲江风景区内节日盛景的描绘。上巳节也是祭祀掌管男女婚姻和生育之神高谋的日子。此节在我国流传时间甚长,不少地区至今尚有余韵可寻,当然在节日性质和内容上已发生了不少变化;此外,一般多认为现在南方许多少数民族中盛行的各种以三月初三为期的节日活动,也与古代的上巳节有渊源关系。上巳节以后逐渐与清明节融为一体,祭祀和游玩并行,现在,大多记得清明节,上巳节逐渐被人们淡忘,不过在很多地方特别是在南方很多少数民族的节日仍存在上巳节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