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音乐?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通过人的听觉器官引起各种情绪反应和情感共鸣。音乐没有直观的形象,也没有明确的语义,但它能表达人的思想感情和对生活的感受,能描绘自然界中人和事物的景物、意象甚至某些意境,因而具有极其深刻的内涵。音乐欣赏能力与听者的知识和文化素养密切相关。音乐艺术是通过作曲、演绎、听“三位一体”的创作过程来完成的。作为一个音乐听众,要想理解一部作品所表达的内容和情感,首先要学会如何欣赏音乐。美国著名作曲家、指挥家科普兰(A. Copland)在《听什么音乐》一书中把听音乐的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即审美阶段、表现阶段和纯音乐阶段。但实际上,人们在听音乐时,这三个阶段是相互联系的,欣赏的过程不能机械地划分阶段。但是在这个假设的阶段,我们可以对听音乐的方式有一个清晰的概念。听音乐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不经过任何思考,为了好玩而听,这就是审美阶段。可以是一种心不在焉地沉浸在音乐中,一边做着其他的工作,一边让音乐的感染力把你带到一个无意识却又迷人的境界。音乐四要素能激发人的情感,感染力极强,所以审美阶段在音乐欣赏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带你进入联想的世界,让你感到安慰或解脱,但你不能让它成为一种习惯,因为音乐的价值不仅仅在于给你美感。只有有意识的聆听,才能获得音乐的真谛。听音乐需要理解音乐作品的含义,这是听音乐的第二个阶段,也就是表达阶段。音乐的意义是表达感情和情绪,音乐的材料是声音。它不能像文字、绘画等艺术那样清晰地表达悲伤或喜悦。作曲家通常无法用具体的词语来表达,也无法与具体的事物联系起来。他们只能用声音的表达来唤起人们的情绪。所以在不同的时候,重听的感觉可能每次都略有不同。那种意义构成了音乐作品的内容,让你兴奋,让你产生共鸣。所以,虽然音乐可以让你对它的表现力产生情感想象和联想,可能是激动的,欢乐的,悲伤的,或者安详的……但是不需要用具体的词语来解释意义是什么。即使欣赏片头曲,也不能太死板,被片头束缚,片头只是帮助想象力发挥。音乐除了悦耳的声音和它所表达的感情,还以音符的形式存在,以及对音符的处理,这是听音乐的第三个阶段,也就是纯音乐阶段。对于音乐素材来说,一部作品必须按照一定的曲式原则,由旋律、节奏、和声、音色构成。因此,对于一个听众来说,必须具备并加强对音乐素材及其发展的意识,了解曲式的原理,遵循作曲家的思路,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找准主题,认清特点,并随着音乐的变化发展进一步了解音乐的整体布局。这是音乐欣赏的最高境界。当然,欣赏音乐不仅仅是听,还有想象和联想。听音乐时理解音乐作品很重要。理想的音乐欣赏者应该能够进入音乐,又能超脱于音乐之外。就像一个作曲家,他在欣赏音乐的同时,有一个主客观的态度,陶醉其中,批判其中,以积极的态度去聆听,否则无法加深对音乐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