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导师成网红,因念错两个字被“炮轰”,陈果“冤”吗?
开创近代中国教育典范的陶行知曾在谈及中国教育改造时说道:“对待学子首要严谨认真,教学求知首要实事求是。”
长久以来,许多大学老师对待教育容不得半点马虎,但随着高校考核标准和社会风气的改变,严谨治学的态度正在逐渐消逝。
有这么一位老师,在网上凭着一句“自由的灵魂”走红一时,却因念错两个汉字被众人推下神坛。
她叫陈果,是复旦大学的一位老师,同时又是善于自我营销的网红。
在复杂的身份和经历之下,陈果更多的却是让世人看到了一个时代的陨落。
1、少年学霸
1981年2月,陈果在上海的一户书香家庭哇哇坠地,父母均是社科界的高级知识分子。
随着教育改制,过去被人无视的文科勉强在大学有了一席之地,陈家因此生活有了好转。
在父母的教导下,陈果从小就把自己埋进书堆里,每天不是念叨着孔孟就是苏格拉底。
在她的《好的孤独》一书中,她曾言爸妈告诉自己好几次说梦话都在不停念叨着哲学名词。
不过小陈果并没有因此而“读傻了”,父母一直鼓励她和同学交流,每次都会答应她出去玩。
也因此,陈果从小到大一直十分活泼,善于与人沟通,做人处事游刃有余。
在许多关于陈果的讲课视频中,我们丝毫看不出哲学老师那般“苦大仇深”的态度。
1999年,在书堆中沉浸多年的陈果以专业前三的成绩毫无压力地考进了复旦大学哲学系。
不过一进入大学校园,她便放飞了自我。宅电脑室聊天,参加各类社团“玩”得不亦乐乎。
在复旦BBS上她有着很高的人气,被校友们戏称作北区研究生公寓三宝之首——“酋长”。
在平日的学习工作中也没有闲着,入学参与竞选便以高票担任了复旦大学哲学系学生会主席。
由于相貌出众,做事八面玲珑,陈果也是当时校园中有名的女神,追求者络绎不绝。
四年后她成功保研,留在复旦哲学系继续攻读西方哲学专业,期间各类奖学金拿到手软。
2004年,从《人民画报》结束实习的陈果遵循和父母的约定,回到了母校当一名“临时工”。
彼时的她还没有职称,只能从最底层做起,每天的生活不是写论文就是翻课本,枯燥乏味。
在她讲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一课中,还吐槽以前过的这种日子简直是对生命的磨难。
与书为伴的日子里,她从复旦的西方哲理学到哈佛的基督教,有几年还差点入了神学研究的坑。
在这一时期,陈果勤勤恳恳做学术,安安分分搞研究,最终被复旦请回学校成了正式职工。
2008年,陈果正式入职复旦大学社科部,彼时的她从未想过自己未来会成为一名人生导师。
2、走红
和所有的知识分子一样,陈果本以为自己留校任教后将会度过平凡且稳定的一生。
长期研究哲学也让她自己心态平和,把自己的全身心的精力投注于大学思政课的教学当中。
在第一次正式给学生讲课之前,系主任不断给她强调思政这门课在大学课程中的重要地位:
“我不胜其烦地强调,这门课是关于一个人三观的培养,陈果你要清楚思政课的地位。”
将枯燥晦涩的哲学理念转化成通俗易懂的知识本来就具有难度,更别提还要让学生喜欢。
陈果压力山大,但她心里清楚,想要讲好这门课程并非易事。
许多晚上,她都一边翻着思政课本,一边翻着时下流行的通俗文学,想尽法子让课程变得有趣。
只不过现实把陈果难倒了,啃不下去书的她有几次甚至萌生了辞职的想法。
直到后来校领导在某次会议上提到了“开拓思路,另辟蹊径”八个大字,她这才恍然大悟:
“对啊,我为什么要一直在原有的课程内循规蹈矩,这不把自己给纠结死了吗?”
凭借着自己对于哲学的理解和感悟加之出色的口才,陈果这才发掘出了属于自己的教学模式。
过去刻板生硬照本宣科的思政课在她的课堂一转攻势,变得极为生动有趣。
尤其是她对爱情观的解释,更是引发了当时复旦一大批学生抄写爱情语录的热潮:
爱情中最珍贵的不是我爱你,而是我愿意,是心甘情愿。爱情不是寻找一个完美的人,而是两个人一起变得完美。爱的最高境界不是为另一半牺牲,而是在爱中获得重生。
不仅是爱情方面,陈果对于如何为人处世的讲解也颇受人追捧:
每个人口中都说希望别人过得更好,但实际上你想的是不要比你过得好,这是人的私心。人生的每个阶段都不是枯燥乏味的,要发现生活,学会在生活中寻找乐趣。做一件事就应该全身心地投入,即便是发呆,也要认认真真地发呆。
名句随口而出,段子纷至沓来,钻研教学多年的陈果得到了学生的追捧和应得的奖励。
从2009年到2014年,连续5年获得“学生最喜爱老师”和“复旦优秀教师”称号。
2012年,陈果更是脱颖而出,在首届上海市高校思政课教学比赛中一举夺魁。
次年她更是受邀为当时央视很火的一档节目《开讲啦》做演讲嘉宾。
到了互联网时代,复旦大学决定将课程搬到线上平台之后,陈果也因此迎来了一次机会。
3、跌落神坛
2013年,复旦大学正式拉开了线上课程的序幕,陈果的思政课作为第一批课程被放到了线上。
一开始的课程只对本校学生开放,后来则是放开到整个互联网上,面向热爱学习的学生。
红遍校内的陈果思政课放到网上更是火的一塌糊涂。
在2014年复旦大学线上课程热门排行榜上,她的思政课从16年开始连续一年都位居榜首。
经过微博、B站用户的视频剪辑和转发,陈果单个视频播放量甚至高达上百万。
许多人表示自己在无意间点开了陈果的视频后便“入坑”哲学,难以脱身。
在微博有关陈果讲课的视频评论中,不乏有“我想做陈果的学生”“一言惊醒梦中人”等赞誉。
从成为网红这件事缓过来的陈果一开始并不想抛头露面,毕竟这不是她熟知的领域。
但在校领导、广告商和各类书商的登门拜访之下,她不得不重新开始考虑自己未来的方向。
思考多日以后,陈果终于“开了窍”,自己有机会为什么不做呢?
自2016年开始,她和书商合作准备作品的写作,另一方面则是到处去高校演讲捞金。
由于当时互联网盛行鸡汤文学,陈果的《好的孤独》和《好的爱情》深受市场的追捧。
各种演讲和金句在网上的传播,也让她名誉加身,成为2017年的全国最美思政课教师。
在近乎十余载的学术研究中成长的陈果第一次尝到了成名的滋味。
过去积累的授课经验加上自己面容姣好秀丽,让她心悦诚服地接受了“女神教授”的名号。
每次外出演讲,宣传牌上都会摆着她的艺术照、各类“鸡汤”名句以及她出的书。
只不过随着鸡汤文学的没落,许多当初追捧陈果的学生才惊觉自己掉进了陷阱。
可以这样说,陈果的文字十分有力,但却简单至极,缺乏实践的可能性。
涉世未深的学生们在课堂乍一听会被触动,觉得十分有道理,但一去做就栽了。
虽然长期以来陈果和她的言论从万人追捧走向饱受争议,但人气依旧旺盛。
只不过有一次在上央视的演讲节目中,她将“耄耋”(mào dié)读成了“毛至”。
虽然这个词语难读,但这并不能成为一个人民教师不懂装懂的理由。
这次事件直接成了炮轰陈果的导火索,随之而来的舆论批评铺天盖地。
在舆论和复旦领导的压力之下,她不得不结束“人生导师”的身份,安心回到学校继续任职。
陈果从成名再到“归隐”的过程,实际上是鸡汤文学从兴起走向没落的过程。
无论是大冰、刘同还是张皓宸,他们的观点和文字都存在一个毛病:美好却又虚幻。
他们斟酌语句,说得极为动情,大笔一挥,描绘了极为美好的未来光景。
但一旦经历实践却往往与现实产生割裂,脱轨,最终的结果必然只能是坍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