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沉的音乐
当今江湖,流传着这样一幅画面:音乐app鄙视链。
音乐app作为数字音乐时代的平台,几乎是所有网民音乐生活的必需品。正因为是一种必然,在广大的音乐听众中,就“有必要”有一个有规律、偶尔被鄙视的陌生链条——这就是江湖的“规则”。
音乐app鄙视链的背后,其实是音乐风格的鄙视链。主导音乐app鄙视链的不是版权资源的多少,而是背后音乐风格的偏向。QQ音乐作为国内市值第二的公司腾讯的产品,音乐资源最丰富,各种音乐风格包罗万象,但在鄙视链上并没有超越资源相对匮乏的网易云和虾米。究其原因,恰恰是QQ音乐的面太广,不像网易云、虾米那样聚集了一批音乐偏好相近的用户:古典、民谣、摇滚都是他们的菜。相比之下,更受欢迎的酷狗和酷我则被鄙视,而以网络歌曲为特色的百度和多米音乐则被直接打上了“无人权”的标签。为什么演唱会会产生一连串的鄙视?
音乐江湖自古有之,此风在古代江湖更甚。作为当今音乐鄙视链的顶端,古典音乐(古典音乐的定义有很多种,与这里的严肃音乐概念一致)不仅仅是作为音乐本身而存在,而是作为一种身份象征,从出生起就被少数人独享。西方现代音乐之父巴赫本人就是宫廷音乐家,他的音乐主要是为宫廷和教会中的贵族服务的。与巴赫同时代的另一位巴洛克作曲家亨德尔为当时的新国王乔治写下了著名的《水上音乐》。
在古代,没有今天极其发达的媒体系统,古典音乐被局限在剧院和教堂,成为只有少数上层阶级才能日常享受的产品。美国经济学家范布伦曾指出,上流社会的首要特征是没有劳动。上流社会通过攀比大赛,以炫耀性的休闲和消费来证明自己拥有免于劳动的荣誉,于是古典音乐一度成为无数贵族附庸风雅的绝佳工具。说到这,有个搞笑的小故事。古典音乐的奠基人,海顿的《G大调第九十四交响曲》也被称为《阿斯顿主义交响曲》。这正是因为他在音乐流畅柔和的地方突然设置了一个巨大的震动,用来唤醒和嘲讽那些在演出中酣睡的附庸风雅贵族。
但是问题来了。过了这么久,今天我们可以用手机免费听各种音乐了。听某一种音乐并不能达到买一件价值几万的衣服来炫富的效果,流行歌手演唱会的门票也不比古典演唱会便宜。为什么还有鄙视链?
宏伟的音乐厅不是公众每天进出的地方。
这个问题真的很复杂。首先,音乐风格的身份属性并没有随着媒体技术的发展而完全消失。比如,媒介发展后,古典音乐确实得到了更多人的喜爱,但并没有消除它的“贵族特征”。法兰克福文化研究学院学者阿多诺曾坚决反对大众传媒传播古典音乐,认为这损害了古典音乐的质量。古典音乐本身是严肃和抽象的,它确实有很小的市场,听众中也确实包含了相当一部分高层次的文化人物。所以“听古典音乐的人文化水平高”这种观念是相当广泛存在的。所以听某一种音乐仍然可以是一种彰显身份的行为,音乐鄙视链的背后是社会地位的对抗。当然也有很多人通过文化身份虚假炫耀,江湖人称之为“装怪”。
而且,当我们谈到工业时,我们往往会想到大规模的工厂,无数的工人和机器正在装配线上生产无数相同的产品。事实上,同样是法兰克福学派也曾提出过“文化工业”的理论:我们的文化产品逃不出工业化和市场化。出于经济需要,不断生产出大量符合大众口味、迎合市场的音乐,而且和工厂里的产品一样。看似每首歌都不一样,其实都差不多。
能得到流行音乐的和声级数,相当有限。
这种状态的持续带来了一种文化的同质化。美国学者杜威认为,人在社会生活中自然有被重视的需要。如果以此推断,“加入主流”就会成为平庸的表现,只有突出个性才能获得价值。由此,不同于流行音乐,各种偏向小众的音乐都带来了体现个性的功能。鄙视链又出现了一副鄙视“平庸”的表情。
这是当今音乐界的规则。
武林中,谁不服谁,一入擂台就有人看。即使有门派之争,比武也能解决一切。但是,音乐江湖,怎么比呢?即使在辩论中,我们至少可以用一些逻辑来反驳对方,但音乐这种艺术化的东西,可以说是逻辑所代表的理性所无法企及的,而感性和主体性是天生的兄弟。
至于音乐和江湖是否有区别,著名歌手李荣浩在今年夏天录制《中国好声音》时引发了一场大讨论,可以说是对音乐鄙视链的正面回应。
整个讨论可谓言辞犀利,文笔流畅,金句频出,鄙视链中人。看来音乐的好坏已经决定了。但是,我们常说“屁股决定脑袋”。作为一个流行歌手,李荣浩不可能承认他赖以生存的流行音乐可以被认为是低级的,他当然也不会认为音乐有好坏之分。相比之下,摇滚音乐人郑钧在《今晚九点见》节目中直言“排行榜上的歌对我来说都是屎”,“好坏的标准都没有了”。
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不难想到,如果李荣浩承认音乐有好有坏,他的音乐或许可以用“狗屎”来形容,但如果他不承认,他可以用“只要有人喜欢就好”来形容。
那么,在音乐的江湖中,有好坏之分吗?
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撕裂,这本身就是一个哲学问题。李荣浩在微博中直接上升到了“艺术水平”。从古至今讨论艺术的哲学家和文化研究者,远比李荣浩更有发言权。这么问吧:如果艺术没有高低贵贱之分,那么审美的意义何在?从小在教育中不断提高我们的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有什么意义?李荣浩的演讲浓缩了人类对艺术和美的所有想法,并立即彻底否定了它们。
李荣浩用来支持他的观点的最有力的论据是,艺术水平是否有一个客观的标准,一个可以用“线”分开的标准。那么,有吗?
首先,李荣浩的论述是自相矛盾的。既然他上升到了艺术,讨论的对象是感性的,但他寻求的是一个客观的、可量化的标准,属于理性的范畴。要知道,没有客观可量化的标准,不代表没有标准,没有标准答案,也不代表没有答案。
记得在一次艺术史课上,白发苍苍的外教先是从教室的一头往讲台上拉了一根卷尺,感叹一幅“杰作”的伟大;说到现代艺术,他发布了一张尿壶的图片,说:“这就是艺术,好好享受吧。”(这是艺术,欣赏吧。)
?(杜尚艺术作品《春天》)
他当时说,艺术从来不是一种具体的形式,而是一种观念,这首先决定了它能不能被称为艺术。所以艺术是依附于精神的,而不是依附于感官的。深层的精神享受可以称之为美感,感官享受充其量只能称之为快感。
回到音乐,听一首歌的时候,我们可以问问自己,我是在追求美还是在追求快感?这首歌真的有内在精神和创意吗,除了“好听”我还能感受到吗?命运交响曲触动了我们,不是因为它刺激了我们的感官,而是因为我们在音符的流动中触动了艺术的核心。一首流行歌曲能被称为经典,不仅仅是因为它好听,而是因为它真的能给我们的精神带来一些东西。但是,人的精神境界是不一样的,同样的作品带来的当然是不一样的人,而如果我们承认人的精神境界有高有低,那么艺术当然也不会有高有低。
那么,到底是谁在误导谁呢?
音乐的江湖确实有高低之分,但这与门派无关。小和尚打不过张三丰,也不会让少林被武当鄙视。每种音乐风格都有大师和菜鸡。既然艺术不是任何形式的,那么抓住了艺术的核心,每一种形式都可以成为好东西。
江湖太多,你在鄙视链里得到的只是形式限制的品味和层次。武林高手不会被门派的招数所限制,而是默默聚集数百高手登顶武林;真正热爱音乐的人不会因为是其他风格的音乐就拒绝听,更不会鄙视。反而会不断拓宽自己的音乐边界。因为他爱的不是音乐的形式,而是音乐的核心,这才是真正的对音乐的爱。
古典的人看不起爵士的人,爵士的人看不起摇滚的人,摇滚的人看不起流行的人.....诸如此类,只会让我们对音乐的理解越来越简单,艺术修养越来越浅薄。音乐成了获取身外之物的工具,却远离了我们的内心。
鄙视音乐应该是有链条的,但应该被鄙视的是真正的烂音乐,而不是任何风格的音乐。不要理会那些虚伪的音乐人,让我们真正用心去感受什么是音乐,什么是艺术。
朋友们,在音乐的江湖里,不要太江湖。功夫好,相信你心里有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