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王赵汝愚
赵汝愚(1140—1196) 字子直,宋恭宪王(赵元佐)七世孙。原籍饶州余干,祖父于宋建炎间(1127一1130)迁居崇德洲钱(今洲泉镇)。赵汝愚出生于洲钱,少年勤学有大志,曾说:“大丈夫得汗青一幅纸,始不负此生。”孝宗乾道二年(1166),考中进士第一,累官秘书少监兼权给事中。淳熙八年(1181),任吏部侍郎兼太子右庶子。次年,以集英殿修撰出任福建军帅。后进直学士,制置四川,兼成都知府。时羌族骚扰边境,他以计分散其势力,始渐平息。孝宗赞其有文武之才。光宗即位,进敷文阁学士,知福州。绍熙二年(1191),召为吏部尚书,后升知枢密院事。五年拥立嘉王(赵扩)即帝位,是为宁宗,任右丞相。时外戚韩以拥戴定策有功,遍植党羽,垄断言路,排斥贤良,诬赵以同姓居相位,将不利于社稷,被罢右丞相,以观文殿学士出知福州。谏官等以赵汝愚精忠于国上疏挽留,太学生伏阙上书,皆遭贬斥。韩乃诬其“倡引伪徒,谋为不轨”,诏谪宁远军节度使副使,贬放永州。赵汝愚怡然就道。庆元二年(1196)正月,行至衡州,发病,暴卒,年57岁。天下闻而冤之。宁宗开禧三年(1207),尽复其原官,赐谥忠定,赠太师,追封沂国公。理宗诏配享宁宗庙廷,追封福王,复进封周王。其学务实用。著作见本志《著作目录》篇。
他曾先后两次担任福州知州兼福建安抚使职务,对福州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第一次是淳熙九年(1182年)五月,赵汝愚以朝奉郎充集英殿修撰知福州兼福建安抚使。到淳熙十二年(1185年)十二月离任。在担任福州知州兼福建安抚使四年期间,他做了不少有利于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工作。淳熙十年(1183年)他上书说,“州西旧有湖(今西湖),溉民田数万亩,后为豪猾淹塞为田,遇旱则西北一带高田无从得水,遇涝则东南一带低田沦为巨浸。汝愚请复开浚”。从“臣照得本州地狭民贫,全仰岁事丰登,田畴广殖,小有荒歉,难以枝梧。况田并湖,弥望净是负郭良田,自从水源障塞之后,稍遇旱干,则西北一带高田,凡数万亩皆无从得水。至春夏之交,积雨霖淫,则东南一带低田,发泄迟滞,皆成巨浸。致使一方人口白纳税租,而所谓池户者,公然坐享重利。第以圭撮稍入,其为利害,大不相侔矣。今来若不申明,则诚恐向后转见堙废,难以兴复”的疏文来看,足见其对民众生活际遇的深切关注,后“朝廷从之”。这年冬天,赵汝愚即从州库提钱数百缗彻底开浚西湖,使受利的三县(闽、侯官、怀安)民田达14405亩。第二年八月,福州霾雨两个多月,三县民田幸赖西湖而不受涝。理学家、赵汝愚的师友朱熹有《次赵汝愚开西湖》二首诗加以称道,其一是:“百年地辟有奇功,创见犹惊鹤发翁。***喜安车迎国老,更传佳句走邮童。闲来且看潮头入,乐事宁忧酒盏空。会见台星与卿月,交光齐照广寒宫。”从“创见犹惊鹤发翁”之句可以看出朱熹对赵汝愚疏浚西湖极为称赞和欢喜。赵汝愚还在福建推行以发给粮米劝谕民户自来附籍的办法,此举一方面可扩大在籍人户,使之安居,另一方面又以粮米赈济穷人,使之乐业,达到促进农业发展目的。
赵汝愚第二次入闽担任福州知州兼福建安抚使在绍熙元年(1190年),这年十一月,他“以敷文阁学士、中奉大夫再知”福州。这次任期不到一年时间,赵汝愚于绍熙二年(1191年)十月被朝廷“召为吏部尚书”。此次任职时间虽不长,但留下赵汝愚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是他于绍熙二年(1191年)九月二十日与林择之、姚宏甫等人登游福州鼓山时吟诵的。全诗是:“几年奔走厌尘埃,此日登临亦快哉。江月不随流水去,天风直送海涛来。故人契阔情何厚,禅客飘零事已灰。堪叹人生只如此,虚栏独倚更徘徊”。抒发了赵汝愚在多年政治生涯中壮志未酬的惆怅心情和对师友朱熹、鼓山住持元嗣等人的思念情怀。如今这首诗在福州鼓山仍有摩崖石刻留存。因为任期短,有关赵汝愚的记载十分有限,业绩也不多见。但从楼钥《攻愧集》卷九十四《周必大神道碑》“赵汝愚在福州,百废俱举,孜孜国事,殆不多得”的记载看,人们对他的评价还是很高的。
福州人民对赵汝愚在福州任职期间所做的贡献是非常认可的。当时福州府学中门之东建有“名宦祠”,赵汝愚和蔡襄等人就以“名宦”被后人所景仰。从《福建通志》卷二十九《名宦》前的序言“晋、唐以还,若严高、李茸之兴地利;李椅、常衮之振儒风;蔡襄、辛弃疾、赵汝愚之补偏而救弊”等文辞可以看出后人对他的崇敬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