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会唱歌》 歌手李克勤 作曲是谁?详细资料

Edmond Tsang 。毕业于香港大学,主修历史及音乐,并于2003年取得哲学硕士学位。曾参与不同的音乐制作,包括舞台剧、电视广告配乐、并曾为电影作管弦乐编制。2003年开始创作流行曲。 2004年开始填词,喜欢旋律加上文字的化学作用, 也一直感受着流行曲的感染力,所以填词。 依然坚持,只求能以心创作让听众有所***鸣和领悟的歌词。 第一首创作: 我不会唱歌(李克勤) 第一首出版作品: 转(傅佩嘉) 创作器材: Mac G5 Digital Performer Synthesizers: Roland 3080, Korg Keyboard Effects: TC Electronics 欣赏的创作人: 黄丹仪 - 全部歌也很特别,有新0野听 王菀之 - 有艺术味道,比较深,present 到又被接受 作曲是音符游戏 他一直都无创作流行音乐的心,自小锺爱古典音乐,几乎只听古典音乐;问他最喜爱的流行曲是哪一首,答案是没有一首特别深刻;问他有没有特别喜欢的歌手,答案是没有想过,因为不迷偶像。结果Edmond机缘巧合之下签了版权公司,成为流行曲创作人,而且歌曲被不少歌星选用、流行。生命中因偶然造成的奥妙实在难以解释。 你本来选修的科目是什麼? 是音乐系里面读历史,我的thesis是关於***产主义及音乐的。 为什麼喜欢历史? 我从来没有想过以音乐为工作。我本来主修历史,因为小时候喜欢听故事,很有趣,读大学的时候发觉历史里没有一个既定的答案,你可以把大家觉得是这样的东西,以另一个角度去讲。所以我也希望在流行曲里能做到这样,试试有没有其他角度。 那麼你怎麼会觉得可以在流行曲方面继续发展? 当初只是想试试,签约后头3个月有几首歌几hit,所以便继续。 为什麼最喜欢的作品是“我不会唱歌”? 因为它是古典音乐的底,再做到一点特别的东西。我没有刻意去做,而且很多人也做过,如果硬要为了结合古典和流行音乐反而会不伦不类。这首其实是我第一首作的歌,当时还未签约,但要做些demo。那时电视上看见李云迪弹奏La Campanella的广告,所以才忽发奇想,攞这段来玩,在旋律上作另一样东西。其实刚作好的时候我觉得这首歌好奇怪,因为要迁就原本的旋律,完全不似流行曲。 你作曲似乎不是由灵感触发的,比较mechanical。 是的。我的歌没有画面或者故事的感觉,而是音符上的感觉,可以说是mechanical。很多时候我是为了玩,想作一些别人唱不到的。但当有人唱到,我又会作些再难一点的。 有些人认为香港流行曲的水准有下降的趋势,你有什麼看法? 我觉得无论在曲词方面都有进步,它的变化、主题、深度都比以前多很多。以前香港流行曲的类型少,九成是情歌,所描写的爱情也只有几种,如失恋;现在的情歌所讲的情很多变化。而另类的主题亦多很多。 为什麼有些人觉得是差了,因为七八十年代歌曲的旋律拍子很浅,如邓丽君、许冠杰,听了第一句便知道二句,像七言律诗,对一些没有学过音乐的人会很容易有认同感,易记。但现在,很多歌手本身识音乐或在外国读过音乐,将新的深的东西放进去。 且上年纪的人不会下载歌曲,对新的歌曲和歌手的唱功也不认同,有些人总觉得以前的东西好一点,所以精选碟大卖,给人新歌卖不到的感觉。 那麼你觉得听众是否跟不上创作人?为什麼? 这是必然的事。贝多芬起初也被人“掟凳仔”,听的人进步比创作人慢。加上现在歌曲折旧快,即使听众可以被教育,但时间上不容许。 你认为歌曲为什麼折旧得这麼快? 这是一个恶性循环。本来所有人是三个月plug一只歌,然后开始有人一个月plug几只,於是人人斗快,每个星期都很多新歌,市场根本容纳不到。即使你的歌有多好,也要让位给其他新歌。所以在这个年代要做经典的流行曲比以前难得多。 做创作以来,你有什麼改变吗? 我正在改善中,想少做些奇怪的东西,我也是乐意改的,因为既然做流行曲就应该做似番流行曲的东西,不要那麼难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