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钢琴曲《黄河》的分析
钢琴协奏曲《黄河》介绍《黄河》钢琴协奏曲是根据冼星海1939年完成的《黄河》大合唱改变而成。乐曲***分为四个乐章。首乐章《序曲——黄河船夫曲》以磅礴气势展开黄河上船夫与波浪搏斗的情景。粗狂的划船声,狂号的浪涛风声,在钢琴连串的琶音与乐队的呼应下,到达乐曲的第一个高潮。然后,引入钢琴的华彩乐段,经过短暂的喘息,在钢琴强劲的跑句带引下,全曲又再返回乐曲开始时的紧张搏斗场面。第二乐章《黄河颂》以《黄河》大合唱中的同名独唱曲的旋律作基础发展,描绘出黄河与中原大地的河山美景。乐曲逐渐加以展开,层次与力度逐渐加强,终于形成歌颂性高潮,以强有力的和弦终结全曲。第三乐章《黄河愤》,以《黄水谣》的曲调作骨干,中间插入《黄河怨》的材料。全曲结构宏大,情绪变化多而富有深度。钢琴在与乐队呼应交织下,从愤恨的高潮滑落,在带有无奈伤痛的和弦中结束。 终章《保卫黄河》以铜管乐奏出短促庄严的引子,带出钢琴的华彩乐段。由钢琴奏出《保卫黄河》的主题曲调。进入高潮时,庄严雄浑的曲调营造出一个恢宏气势的胜利高潮,终结全曲。
钢琴协奏曲《黄河》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由殷承宗等人根据冼星海作曲的《黄河大合唱》改编而成。和原作所表达的内容一样,它以抗日战争为背景,以黄河象征着中华民族,表达了无产阶级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勇于斗争的精神。从此开始,这首既有西洋音乐风格,又有中国音乐特色;既有华丽技巧,又有巨大艺术感染力的作品,便在中国的文艺舞台上和人们的心目中,深深下了根。
在钢琴协奏曲《黄河》的创作组中,每一位成员都曾受到系统的西洋古典音乐教育,对于音乐形式的把握,他们有着很深的领悟。在《黄河大合唱》中,光未然那气势豪放、高度浪漫主义的诗句和我们伟大祖国雄浑壮美的山河,还是像当年激发了冼星海的创作冲动一样地启迪着这些后续创作者的乐思。
其实,把《黄河大合唱》改编为钢琴协奏曲。并不仅仅是简单的移植和改编。能否较好的发挥西洋曲式的长处,能否利用钢琴独特的表现手法来表现中国传统音乐风格,甚至是传统乐器的特点,这还是让创作者很费了一番心思的。由于这个作品的创作有着非常的意义,因此,不但创作人员一丝不苟,就是演奏人员在排练过程中,也是非常的严肃和艰辛的。经过全体演职人员的***同努力,钢琴协奏曲《黄河》终于排演完成了,并且在人民大会堂的小礼堂进行了首演。
钢琴协奏曲《黄河》让观众在音乐里回想起了当年戎马倥偬的峥嵘岁月,《黄河大合唱》里,那汹涌澎湃的激情又一次跌宕在他们的心头。演出结束后,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钢琴协奏曲《黄河》的首演获得了成功。这一句“星海复活了”,包含着太多的内容。这,是对钢琴协奏曲《黄河》艺术创作的肯定,但更因为,原作所表达的那种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得到了很好的再现。也正是因为这样,它才获得了不朽的生命力。
就像钢琴协奏曲《黄河》本身所不断表现出的矛盾和斗争一样 ,在这首曲子的创作过程中,艺术创作规律和当时的文化政策产生了冲突,诸多的客观因素也使这个作品留下了时代的痕迹。为了在作品中突出领袖的形象,当时,有人提出,要加入《东方红》的旋律,并特别指出,不要像当时的其它作品那样,提到这方面内容,只是加上一两句。
尽管从艺术创作本身来讲,过多、过滥的使用这种方式,确实违反艺术创作的客观规律,但是,当时的创作人员并没有别的选择,好在创作人员都有较强的业务能力。因此,《东方红》的加入在听觉上还是很顺畅的,而且,也很成功的把音乐推向了高潮。
文革以后,关于钢琴协奏曲《黄河》中《东方红》旋律的取舍问题引起了不小的争议。有人提倡,删除该作品中《东方红》的旋律,还《黄河大合唱》作者的本意;也有人提倡保持该作品的完整,保留《东方红》的旋律,因为,它毕竟是属于一个时代的作品。因此,舞台上出现了一些新的版本。其实,不管观众们欣赏哪个版本,感动他们的,除了作品本身的艺术魅力之外,更主要的还是作品所表达的中华民族伟大的气概。
从中华民族受到外来侵略的时刻到不断面对各种挑战的时期,雄壮、自豪、勇于斗争的精神在“黄河”中得到了继承和升华。也正因为如此,“黄河”对于我们才有了更为不同的意义。“黄河”在炎黄子孙的心中,才获得了不朽的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