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世界如此险恶,你要内心强大》读后感
这是一本很有意思的书,其中最吸引我的一个观点是哲学家们如何通过构建自己内心来抵御外界的伤害。
按照作者的说法,哲学家能将他人的恶意话语直接扼杀在心智这个层面,即通过自我构建出的一套逻辑来消解他人恶意避免对自我更深层次的伤害。所谓的更深的层次,就是情感层面。对于普通人来说,外界的打击没有经过心智层面的“过滤”,直接进入了内心,就会掀起情感的波澜。
整个书都是在讨论普通人如何修炼这样一种可以将外界打击化于无形的大法。而哲学家当然不需要听从作者的意见,他们有自己的一套逻辑。
书中出现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身体与心智。从更高的层面看,这本书也可以看作是讲如何协调身心的一本书。对于这两者的关系,从古至今,哲学,宗教,玄学已经有了数不清的见解,我想从我自身的经历出发谈一下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第一,哲学这种建构是否真的能像作者所说,抵御外界的纷扰,引导人们走向幸福的生活?
我从前是相信的,现在持怀疑态度。算算也读了不少哲学史,哲学原著,说不上精通,算比较了解。学习哲学的益处不必多说,哲学的确能帮助我更理智的,但不是更幸福的生活。苏格拉底提出的幸福是德行(知识)的必然结果。我会产生一种想法,只要先明了了时间的规律,认识了自己,再按部就班的实行,幸福就指日可待。但是事实完全不是这样。
首先认识世间的规律和认清楚自我本来就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渐深化的过程,世界和自己本身都是在不断变化的。
其次也是我最想强调的一点,身体的作用。我们与世界打交道的中介不是心智(思维,想法,自我。。),而是身体,一个受着自然规律和心理规律影响的身体。我们的幸福就是基于这个身体。但我们的心智感到愉悦的时候,比如想到了一个绝妙的观点,一次顿悟,我们的身体都会有愉悦的反应,我们可以通过一系列的念头来诱发身体的愉悦。相反的,身体的一系列反应也可以让我们产生一些相应的想法,比如美食,性行为等等。
在这里有必要做一个区分。我个人对幸福的理解是,身体产生的各种愉悦可以被称为快感。而心里的满足,心智的愉悦可以被称为快乐。但身体和心里同时被满足产生快感和快乐时,就是幸福。但是仔细想想这里有一个很大的问题,身体的快感不一定要通过心智来产生,单纯的一首好听的歌,一个情人的拥抱,就能激发。而心智的快乐必须要通过身体这个中介才能产生。快乐本质上是一种生理反应而不是心理反应。如果心智本身不通过身体就能激发快乐,那哲学家们应该是全世界最high的人,然而纵观哲学史,哲学家往往过的并不如人所愿。
按照上面我的定义,在获取快乐/快感这件事情上面,看书的确效率远远比不上做爱,也许看一年的书产生的快乐还不如性活动一分钟产生的快感。但是为何我还要看书呢?人是应该不断追求快乐/快感的。
因为我追求的是幸福不是快感。纵然快感可以通过感官的满足来轻易获取,但是这样人和动物又有什么分别?
这里又有一个问题,如果幸福是心理和身体的和谐***振,而心智的幸福必然通过身体来作用,那么是否幸福就可以被定义为心理的满足?答案是,不行。我花了很长时间想这个问题的答案。
本文开头我所引用的观点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我意识到,心智和身体并非总是同步合拍的,心智的力量也远远没有我(和所有像我一样曾经错误的迷信哲学的人)所想象的那么强大,也许身体所蕴含的力量只是我还没有挖掘出来而已。
很多时候我们都会产生身心不一致的情况。人人都会遇到的一个事情就是在爱情面前,理智非常苍白无力。即使知道再多的道理,要控制自己的身体/情绪也基本徒劳无功。生气有时候也是,虽然知道对方的蓄意挑拨,但是还是很难控制自己。
我觉得,身体和心智也许的确紧密联系,但是又分属不同的“系统”,我们能够控制的,也只是心智这个系统中极小的一块,而对于情感/身体,控制程度相比心智更微。幸福就是心智和身体在深层次的联通,彼此交流,***同满足。
我们在说”我”的时候,也许应该想想指向的到底是哪一个“我”,一个想象出来的形象,能感觉到的复合生理反应,还是一个身心联通的“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