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袖舞属于哪种舞蹈?

作者:马萧萧

简介:袖舞是中国舞蹈中非常独特的一种风格。作为这种舞蹈形式,它贯穿了中国古代舞蹈的发展,典型地反映了中国舞蹈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情趣。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原始舞蹈,袖舞的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当代重构的过程中,中国古典舞也对这一舞蹈传统进行了探索。在实践领域,主要是研究整理明清时期形成的、遗留在戏曲艺术中的套子,创作一些剧目,形成一套教材。但我认为明清袖的艺术风格、艺术气度、艺术追求并不能完全涵盖其他袖舞风格所呈现的审美。本文首先简要回顾了袖舞的历史,通过比较汉代袖舞与明清袖舞的异同,说明袖舞的传统风格是丰富的,我们必须在实践和研究中充分利用古代袖舞资源,发掘和重塑我国的袖舞文化,重现袖舞的辉煌。让我们简单回顾一下袖舞在中国舞蹈文化中的发展。

一,袖舞的发展

早在商代,女性音乐与巫术舞蹈就有了一定的联系,于是原始的袖舞形式成为女性音乐中重要的舞蹈形式。所以巫舞最初的、疯狂的、神秘的余味还留在这一段袖舞形式里。从女性音乐的演变发展中,可以看出袖舞形式的发展轨迹。之后袖舞发展的形式也印证了这种审美发展的脉络。战国时期的韩非子曾写道:“俗话说‘长袖善舞’。”谚语,俗话说,到了战国时期就成了俗语,这一方面说明了袖舞的流行,另一方面也说明了袖舞的悠久历史。不过也证明了当时对对手舞的崇拜胜过对脚舞的关注。汉代是袖舞最兴盛的时期,巾袖舞是主要代表。它的形式主要是长袖,这在汉代是常见的,这足以在许多汉画像石上说明这一点。袖舞在汉代达到了相当的高峰,成为了能够代表中原乐舞审美文化的典型舞蹈形式。此后,直到唐代,袖舞不再是像汉代那样广为流传、占据主导地位的一种广义舞蹈,而是像涓涓细流一样散落、汇成“千种歌舞”,成为闪烁在各种舞蹈风格和名称中的一种形式。五代十国时期的袖舞基本上继承了隋唐时期的传统,但袖舞的奢华色彩淡化了很多。随着盛唐文化发展高峰的逐渐衰落,宋代首次出现了脱胎于戏曲艺术的水袖,由于其独特的表现风格,深受人们的喜爱,并在舞蹈领域广泛流传,因此刚刚萌芽的戏曲水袖创造了其独特的艺术地位。直到明清时期,袖子才最终发展到相对成熟的阶段。

通过以上对袖舞的介绍,我们大致了解了袖舞在整个古代舞蹈史上的演变过程。可见,我国古代袖舞的发展是丰富多样的,不同朝代所展示的袖舞的风格、样式、审美也是不同的。所以不能只把目光放在明清的袖子上。再来进一步了解袖舞最具代表性的两个时期,明清袖和汉代袖。

二、汉代的“袖”

汉代是文化艺术(包括舞蹈艺术)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但袖舞形式基本形成后,在汉代迎来了发展的高峰。在汉代乐舞的图像资料中,女性乐舞的图像几乎都是“细腰长袖”的袖舞图像。汉代出现的袖舞,基本上是一种长袖的造型,所以汉代我们称之为“袖”。

汉代画像砖中的袖舞形象丰富,长袖细腰在汉代袖舞中更为自然动人。就汉代的“舞袖”而言,其形式丰富多彩,有独舞,也有二人转。对唱中有男女长袖、女子长袖、女子叠袖、男子袍袖、男子长衣小袖的对唱,形态各异,栩栩如生。比如河南南阳汉画像石上的一个细腰舞者,在跳跃的瞬间舞起长袖,一只袖子举起,另一只袖子拖到地上,姿势舒展。

图片:201005051604038128 b . jpg

另一幅画(见图2)中,一袭细腰短袍,双腿呈弓步状舞动,左右手同向舞动。江苏沛县汉画像石上有一对细腰长袖的舞蹈形象,舞蹈柔美婉约;沛县袖舞的另一个形象是一个细腰舞者的长裙站在地上,袖子向后翻着跳舞,对面一个男人垂着袖子在跳舞。可见,汉画像中最常见的手势是长袖手势。汉画像中的长袖形制也有差异,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细长袖,一种是角形宽长袖。在成千上万的汉代袖舞图像中,舞者们都穿着长袖的舞衣,或如柳枝低垂,或如雪花翻滚,或如燕子在空中飞舞,以至于即使在今天我们也不禁悠然神往。

这些汉画像是我们研究汉代衣袖的独特条件。做辅导班的作业时,在舞蹈中模仿一个中国石雕上的形象。虽然模拟的动作在舞蹈形式上是一样的,但是看起来和画像石上的不一样。后来才知道不是动作的问题,而是我们没有做出汉代画像石上跳舞的手势。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只要精神相近,我们就很容易制作和理解汉代画像石上的各种舞蹈。到了汉代,它有了自己独特的审美风格。我们的学习不仅仅是动作,更是风格。有了这些独特而丰富的资源和我们对当时审美风格的理解,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研究并编创了一套独特风格的汉代袖舞,编创的舞蹈为我们呈现了一个不同于水袖舞风格的全新面貌。

通过以上对汉代袖舞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出,汉代袖舞的主要作用是把袖作为身体的一部分,是身体的延伸。袖子随着身体起舞,这样在跳舞的时候,观众可以在视觉上感受到一条很长的线,袖子会让舞蹈更有女人味,体态更舒展,给观众很强的视觉感受。袖子自然的随着手臂移动,没有刻意让袖子舞出技巧。汉代的袖舞表现出一种古朴厚重的感觉,这是与明清袖舞在艺术风格上最大的不同。从艺术气质上来说,汉代的衣袖给我们展现的是汉代淳朴、厚重、大气的感觉。汉代画像石上的舞蹈足以说明这一点。那些长袖飞扬,有舞蹈感的手势,都是在运动的过程中形成的。在审美风格上,继承了楚舞“细腰长袖”的舞蹈形式。同时也继承了楚文化神秘而原始的魅力。如盘鼓舞,舞者袖舞,充分展现了其汉代的艺术风格和审美氛围,既有忘我,又有独特的古朴厚重。

三、明清时期的“水袖”

到了宋代,第一次出现了袖舞的另一种化身,那就是戏曲中的袖,就是戏曲人物袖前装饰加长的白色丝绸。它将戏曲艺术中的唱、念、做、打融为一体,综合而成,不仅成为高度凝练的表现手段,而且成为一门绝活。水秀舞强调袖法,也就是袖法。水袖的袖法有:摇袖、提袖、绕袖、出袖、吻袖、合袖、推袖、冲袖、抓袖、搭袖、绣花。在表演中,演员使用不同的袖子技巧来描述人物和表达情感。如果你用袖子遮住脸来表现你的悲伤,你可以用袖子来表现你内心的激情。袖工主要是展现演员的表演技巧,起到增光添彩的作用。它不仅把套袖作为一种特殊的技艺发展起来,而且服务于中国传统戏曲中人物和情节的表演。一方面,戏曲的袖子在传统袖舞审美的基础上发生了一些变异;另一方面,他们的表现技巧趋于复杂,手段也大为丰富。

明清时期的“袖”是袖舞发展的另一个阶段,然而,它与戏曲相结合,也可以说袖舞是从这条路上分出的一个分支。水秀属于中国传统戏曲舞蹈的一种。它不仅是舞蹈中的一种形式,也是一种技巧和表现手法。戏曲水秀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袖术(即把袖作为一种特殊的技术来发展),为戏曲人物和情节的表演服务。国剧中的水秀,重在袖法,他们强调的是如何打袖。袖在中国当代舞蹈十几年的发展中逐渐成熟,并形成了一套教材。教材重点是如何训练袖子技巧。在艺术风格上,国剧水秀追求袖技。在这几十年的发展中,一直在关注如何让水秀的袖技更加出彩。单从艺术风格和审美追求上,就足以证明它不能代表中国古舞的其他袖舞风格。比如汉代的袖袖,讲究的是汉代整个舞蹈的韵味——简单厚重的感觉,袖袖只是帮助身体突出这种韵味。我说了,汉代的水袖资源比水袖丰富得多,只是我们没有重点关注。

标签

通过汉代画像石上丰富的舞蹈形式和文字记载,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汉代使用衣袖拉长了人的肢体,大大扩展了身体的表现力,使情感的表达更加生动。袖子的运动所产生的形式美,完全可以把人带入一种非物质的境界。但汉代的袖袖并没有刻意在袖法上做文章,而是强调一种舞蹈的韵味和形式,表现出更多的一种时代气息。水秀舞主要是从中国传统戏曲中分离出来的。水秀的制作完全是为了国剧中的人物,它的表演还是强调如何表现这个水秀。所以汉代袖袖与明清袖袖的区别,一是延伸肢体,强调舞蹈形式和时代特征,二是展现袖袖的袖技,强调戏曲人物的感情。但呈现给我们的审美特征和艺术风格也大相径庭。

另外,“袖”和“袖”有很多相似之处。早在汉代画像石中就记载了长袖善舞中的捻袖技法。这和水秀的袖法是一样的,举袖,划袖。都是用袖子让舞蹈更有女人味,体态更舒展,让观者有强烈的视觉感受。袖子的作用是通过袖子让情感的表达更加丰富生动。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袖舞和袖舞都代表了中国袖舞的发展。虽然袖舞这一技艺本身在历史上已经消失,但从祖先留下的大量历史记载中可以看出,袖舞是我国优秀舞蹈传统的一部分。袖舞不仅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而且是一种专业性强、表现力强的舞蹈形式。明清时期的水袖发展在这十几年间逐渐成熟,但我们不能盲目的只发展一种袖舞风格,而要抛开更丰富的其他袖舞。袖毕竟是袖舞的风格之一,并不能涵盖其他袖舞的全部艺术风格和审美魅力。如前所述,汉代的袖袖代表了一个朝代的艺术特色和时代气息,这是最关键的。研究它是因为它不仅是一种独特的舞蹈形式,更重要的是它是时代的代表。通过袖舞,可以展现这一时期的艺术特色和审美魅力。这说明我们不能只把目光放在国剧袖上,还有更多像汉代那样的袖舞风格,等着我们把它们像金子一样从舞蹈历史中挖掘出来,一点一点打磨,最终展现出耀眼的光芒。这对中国古代舞蹈的未来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