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亭街福州茶亭音乐

福州茶亭的樊氏音乐起源于福州台江区茶亭街。位于台江区北部,是福州著名的手工艺街。据清乾隆年间诗集《耻虚斋诗抄》郑诗《荣成晚竹枝词》记载“岷山庙夜人挤,岷山庙外月为门,牙碎,童场十余次。”这些诗足以反映当时福州樊氏音乐的热闹和欢乐。据记载,清乾隆年间,福州樊氏的音乐规模很大,在福州很流行。

至于福州樊氏音乐的起源和演变,在很久以前,福州就盛行民间舞龙灯。后来,这种用于伴奏的打击乐逐渐分化,成为独奏表演。演奏时,使用的乐器是狼弦、锣、钹。元宵节的时候在大街上敲,遇到神仙的时候敲,婚丧喜庆的时候敲,生日的时候敲。在装修仪式还很单调,不满足的时候,我们考虑加入管弦乐的乐器,包括笛子,小提琴,椰子树,同时加入鼓和锣。为了平衡音量,每件管弦乐器都使用双数,也就是双笛。双管双须。这时使用的乐器有十种,乐队的规模基本形成。

福州樊氏音乐的发源地是茶亭。显然,它最早是在城市中形成并流行起来的,后来逐渐扩散到周边农村和福州五区八县。还波及到宁德、建阳、南平、古田、福安、柘荣、霞浦等地。樊氏音乐以其独特的魅力在民间广泛流传了近300年,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它使用的独特乐器发挥了重要作用。传统乐器有笛子、提琴管、椰树、云锣、狼弦、大小锣、大小钹、清鼓等十种。随着音乐的不断发展演变,又增加了笙、木鱼等乐器。樊氏音乐的乐器非常古老,应该是乐器的活化石。早在北宋时期,我省闽清音乐家陈亮就有《乐书狼弦逗管记》。樊氏音乐的演奏形式分为坐和走,其演奏编排很有讲究。主要用于迎神、百姓婚丧、家宴等民俗活动中。樊氏音乐的曲调大多以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为基础,反映一定的意境,有的还表现古代传说和故事。

福州茶亭对樊氏音乐的弘扬和传承,已经远远超出了音乐学的范畴,是发掘和保存中华民族民族学、民俗学、文化比较、文化传播、民族人口学、历史学等诸多学科的无价之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