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郎自大是怎样的典故?
前面讲过,张骞从四川犍为派出四路使者,想经过身毒国,再通西域,但是派出去的人半路都被挡回来了。这挡住去路的,是住在现在四川省南部和贵州、云南一带的少数民族。那一带有许多个少数民族,在四川南部和贵州的,数夜郎最强大;在云南一带的,数滇最强大;在四川西南和云南北部的,数邛都最强大。这些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大都是束发为髻,穿左边开大襟的衣服,男的耕田、砍柴、饲养牦牛、筰马〔筰zuó〕,女的在家用木棉纺纱织布。由于当地气候温暖,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所以他们的生活过得还比较富裕。他们的社会发展程度则比汉朝要落后得多,有的处在奴隶社会阶段,有的甚至还处在氏族公社的阶段。
夜郎是一个还处在氏族公社末期的少数民族部落。他们的首领姓竹,名叫多同。据夜郎人的传说:多同是他母亲从竹筒里剖出来的。有一天,一个女子,即多同的母亲,在牂牁〔zāng kē〕江(在今贵州省东南部)里洗脚,突然有一根三节长的大竹筒漂过她的身旁。她仔细一听,竹筒里面好像有婴儿啼哭的声音,就赶快把竹筒捞上来,剖开一看,里面有一个白白胖胖的小男孩。她把小男孩抱回去抚养,长大以后成了一个能文能武的英雄,这个英雄就是多同。因为他是从竹筒里面剖出来的,所以姓了竹。多同后来做了夜郎人的领袖,自称夜郎侯。他把夜郎地区治理得井井有条,使人们能够安居乐业。人们感谢他,就尊称他为竹王。
古代铜器这个传说,实际上说明了当时夜郎人的社会发展程度。竹王多同没有父亲,只有母亲。这说明在他以前是母系氏族社会。到竹王多同的时候,男子成了夜郎人的领袖,并且已经称王,说明这时候夜郎已经是父系氏族社会,并且快要进入奴隶社会了。
汉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也就是张骞第一次出发通西域的第三年,第二次通西域前十四年,住在岭南一带的少数民族发生骚乱,汉武帝派唐蒙去劝告他们。唐蒙曾经在岭南看到人们吃美味的枸杞子酱。问他们是从哪儿来的,回答说是从牂牁江那边买来的。唐蒙回到长安以后,就问从四川来的商人,枸杞子酱出在哪儿?牂牁江在哪儿?商人回答:枸杞子酱是他们四川的特产;牂牁江是在夜郎管辖的地区。牂牁江的江面宽几十丈,可以行船,枸杞子酱就是通过这条水路从夜郎运到岭南去的。
唐蒙了解到这些地理情况,认为从夜郎出发,通过牂牁江,可以控制岭南。他上书给汉武帝说:“岭南一带的少数民族首领,各自割据一方,称王称霸。从湘、赣一带出发去控制他们,由于河流纵横,阻碍交通,很不方便。听说在牂牁江一带的夜郎很强大,拥有精兵十万,如果派人去跟夜郎打交道,说服他们归顺汉朝,在那里派官治理,那末就可以利用群舸江这条水道,控制住岭南一带了。”
汉武帝觉得唐蒙的主意很好,就拜唐蒙为中郎将,叫他率领一千多人,带了许多金银绸缎,去联络夜郎。唐蒙从四川往南,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经过千辛万苦,到了夜郎。他拜见了夜郎侯多同,送上礼物以后,转达了汉武帝的问候,要求由汉朝在那里设置郡县,请多同的儿子担任郡守。
夜郎侯多同等人,由于长年住在山窝窝里,交通闭塞,眼光狭窄,养成了一种妄自尊大的习惯。他们以为普天之下就数他们夜郎这片土地最大了,根本不知道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他听了汉使唐蒙转达汉武帝的问候,问唐蒙说:“你们是汉朝来的使者,请问是你们汉朝大呢,还是我们夜郎大?”汉使唐蒙听了这样的问题,内心里虽然觉得很好笑,但是他表面上还是好言开导,告诉多同汉朝是一个文明大国,土地广大,人口众多,物产丰富,文化发达,请他们好好归顺汉朝,一定能得到很多好处。多同听了这一席话,才知道汉朝比夜郎大得多,富得多,知道山外有山,天外有天,这才答应了汉朝的要求。这个故事后来便形成了“夜郎自大”这句成语。
夜郎附近的其他少数民族,听说汉使到来,都纷纷邀请唐蒙去他们那儿访问。唐蒙一一走访,向他们赠送礼物,说服他们都归顺了汉朝。从此,夜郎那一带就成了汉朝的犍为郡。
可是,从汉朝的首都长安去夜郎,不仅路途遥远,并且气候条件和生活习惯的差异也很大,派到那边去驻防的士兵,往往由于水土不服,生疥疮,患疟疾,死亡的人很多。日子一久,汉朝跟夜郎等少数民族的联系又告中断,所以他们把张骞派出去的使者都挡回来了。
后来,汉朝平定了岭南一带的少数民族的骚乱,又一次派使者去联络夜郎,夜郎跟汉朝的关系才又恢复。汉武帝加封夜郎侯多同为夜郎王,赐给他用黄金铸成的大印,把贵州一带的土地拨给夜郎管辖。
从此以后,祖国西南夜郎等少数民族和汉朝的交往越来越密切了。西南地区出产的金、银、铜、铁、琥珀、水晶等矿产,麝香、犀角、象牙等畜产,源源不断地运到汉族地区;汉族的先进生产方法,也逐渐传入西南。有些文化程度较高的汉族人,还跑到夜郎等地去开设学馆,教授经书,把汉族的文化传播到了西南地区。这样,西南的少数民族就都逐渐地成了祖国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