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塞腰鼓是什么意思?
安塞腰鼓是流传于陕西延安安塞区的传统舞蹈,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安塞腰鼓历史悠久,但其形成的具体时间难以考证。用鼓报警,用鼓欢呼,用鼓救急,用鼓欣赏,都是安塞腰鼓的功能。安塞腰鼓分小钱鼓和军鼓两种,鼓以捻鼓为主,以重捻轻敲为主;武打鼓为主,重打轻扭。
安塞腰鼓是黄河文化的组成部分,是陕北男人勇猛、虎劲、牛劲的体现,具有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
2006年5月20日,安塞腰鼓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III-13。
历史渊源:
据《山海经》记载,鼓是黄帝与蚩尤战争的产物,后来发展成为鼓舞士气、震慑敌人不可或缺的装备。为了方便携带,人们模仿鼓的形状,做成小鼓系在腰上。
秦以后,安塞一直是历代兵家和驻军的必争之地。
腰鼓和刀、矛、弓、箭一样,是作为作战部队的装备:遭到突袭时,会以鼓声报警,传递信息;两军对峙击鼓欢呼;战败国,急需鼓起来;打败敌人,享受击鼓庆祝。随着历史的发展,腰鼓的军事用途逐渐消失,它只是舞蹈和歌唱的伴奏乐器。
到了宋代,秧歌和腰鼓兴盛起来,发展成为民间娱乐活动。
1942年,毛泽东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后,一场新的秧歌运动在延安和陕甘宁边区兴起。革命文艺的发展为安塞腰鼓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注入了活力。
当时陆毅的文艺工作者对安塞腰鼓的服饰进行了改造,使安塞腰鼓的表演形式和艺术性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古代武士风格终结于服饰,“白羊肚巾红带”成为腰鼓表演者的服饰特色,一直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