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音乐有这么大的感染力、渲染力和影响力?
首先,管理艺术的是右脑,接收音乐的是耳朵。
音乐可以通过它的音调影响人的情绪,这一点早在古希腊就被注意到了。他们认为E稳重,D温暖,C有爱,B悲伤,A向上,G浮躁,F好色。古希腊哲学家、科学家亚里士多德称赞C调,认为它最适合陶冶情操。
然而,直到18世纪,音乐对动物行为和人的身心健康的影响才得到科学的研究。
关于音乐对人情绪的影响,有人选取了290种名曲,先后测试了2万人,都引起了听者的情绪变化。情绪的变化与被试的鉴赏能力成正比。但是,音乐只能引起抽象的情绪,比如愤怒、恐惧、嫉妒。
20世纪初,德国著名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亥姆霍兹以及后来的一些科学家对声音对听觉器官和神经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他们发现听觉神经纤维只接收和传导相应频率的声音。音乐的生理功能始于声音对人的听觉器官和神经的作用,进而影响全身的肌肉、血管等器官的活动。有些人认为声音可以增加肌肉力量。快速悦耳的音乐可以消除肌肉疲劳。人们还发现,当音调完全和谐或音乐强度突然变化时,以及一首曲子即将结束时,脉搏和呼吸频率会变快。有些人认为悲伤的音乐会降低脉搏率,而欢快的音乐会加快脉搏率。
因为音乐可以影响人的生理活动,尤其是情感活动。因此,人们可以利用音乐来改善和调节人体的生理和心理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疾病、增进健康的目的。
“音乐疗法”这个术语在20世纪40年代才正式出现。20世纪50年代,美国出现了第一个“音乐治疗师”的文凭。现代音乐疗法把音乐作为一种活动疗法,即通过特定的音乐活动来获得治疗效果。这就把音乐不仅看作一门艺术,而且看作一门科学。音乐治疗是针对病理性治疗,而不是病理性治疗。它关注的是整个人而不是某个部位。通过人的整体乃至生存环境的调整,达到和谐,从而消除心理和生理上的病态。音乐对人来说不仅仅是简单的声音,更是意味深长的声音的组合,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工具。因此,在音乐治疗的过程中,不仅需要音乐治疗师的努力,还需要患者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双方的配合才能达到治疗效果。
近年来,音乐疗法在欧美得到广泛应用,许多医院、养老院和康复机构都采用了音乐疗法。临床实践证明,听一首小提琴协奏曲可以降低血压10—12 mmHg。让产妇听音乐可以缓解产妇的不安情绪,有利于分娩。英国剑桥大学的牙科治疗室也用音乐代替麻醉剂,成功为200多名患者拔掉了病牙。音乐被广泛用于治疗抑郁和狂躁的精神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