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平鼓书的简介
解放后,高平鼓书有所改革,加入器乐伴奏,加进上党梆子、上党落子、钉缸小调和高平秧歌的曲调,演变为以唱为主。但演唱时仍以鼓、板击节为主,仅在说唱尾音处加些过门弹奏。曲调富有地方特色,边说边唱。唱词无固定格式,有时一句“贯口”可长达百余字。
唱本多系历史传统故事,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高平鼓书作为地方上的一种说唱艺术曾经十分流行,用高平鼓书所演唱的赵树理的作品《谷子好》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1952年组织了盲人宣传队,后改成高平县曲艺队。高平鼓书最具代表性的表演艺人,当数盲人申富才、刘水娥夫妇,盲人申富才、刘水娥夫妇的演唱会多次被录制成磁带和唱片。农闲季节是高平鼓书艺人们最忙的时候,上门约请说书的人络绎不绝。鼓书艺人们师徒结伴,自背鼓板,相偕相牵,四处说唱。按照当时习俗,凡为家户说唱,多在家庭院落中进行;凡是公演,则多在庙会集市或街头、巷尾进行。鼓书艺人除能说会唱外,更兼对各种乐器的熟练演奏,往往一人身兼数职,真是“三两人就一台戏”。
高平鼓书又称“鼓儿词”,流行于山西省东南部地区一带,由宋金鼓词演变而来,在清代乾隆初年就已成型,表演艺人以口传身授方式,代代相传,并在曲调上不断有所丰富和改革。
高平鼓书的演唱以唱为主,间以道白,坐场表演。唱词结构以七字句居多,也有十字句和五字句的唱词,演唱者用的是方言土语,盲人演员,民风淳厚。后来吸收了女性演员和明眼人,表演内容有民风民俗、戏曲曲目等与人们生活相关的故事和传说。表演时演唱者在桌上放一只矮木架支书鼓,操挎板、鼓键击节,另一人操三弦或二胡伴奏。后来又增加了大锣、大钗、镗锣、小铮、梆子等。代表性大部作品有《谷子好》、《杨七郎打擂》、《高文举宿花亭》等;小段有《小二姐做梦》、《小两口争灯》、《穷汉过年》、《皇历迷》等。
申富才是著名盲人鼓书表演艺术家,在演唱方法上多有创新。1992年,他表演的赵树理创作的《谷子好》在山西电视台播放,《山西日报》头版头条刊登《名人、名唱、名作》,报道了申富才高超的表演技艺。
随着社会的逐渐发展,人们对传统民间艺术的关注越来越少,兴趣也逐渐淡漠,逐步被新的艺术表演形式所代替,高平鼓书表演后继无人,发展举步维艰。现今急需建立专门保护研究机构,集中进行整理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