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音乐上册第六单元“冬之旅”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音乐第一册第六单元《冬之旅》教案单元分析单元题目名称
温特赖斯
单元教学内容
1.歌唱:走过寻梅的雪。
2.享受:
(1)中国作品:歌曲《我爱你,塞北的雪》,器乐《雪颂》。
(2)外国作品:器乐《十一月?雪橇。
3.演奏:单簧管演奏《铃儿响叮当》和《菩提树》。
4.音乐及相关文化:配乐诗朗诵《沁园春?下雪了。
单元教学目标
1.学唱歌曲《走过寻梅的雪》。
2.欣赏四部作品,感受不同作品描写冬季景物、抒发感情的音乐风格及其音乐表现元素。
单元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带着孩子般的情感准确地背诵歌曲《走过寻梅的雪》。
2.体验《薛泳》的音乐情感以及音乐表现元素在作品中的应用方法。
3.体验雪橇的音乐意境以及音乐表现元素在作品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
1.结合正确的呼吸方法和情绪准备,唱出弱拍大跳的音程。
2.体验器乐《雪》和《十一月?雪橇的音乐意境,识别乐器的音色,分析音乐元素的应用。
单元教学法
听唱、教学、欣赏、演示、多媒体直观教学、比较、模仿。
第一节教学目标
1.学唱两部曲《走过寻梅的雪》。
2.《塞北的雪,我爱你》体验歌曲所表达的自然之美。
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学唱《走过寻梅的雪》这首歌
2.学生可以学习正确地唱连奏和跳跃,并背诵歌曲“走过寻梅的雪”。
3.和谐地演唱两部曲《行走在雪中的寻梅》。
教学难点:
歌曲的艺术表现
一,教学介绍
1.播放视频“雪花在冬天跳舞”,吸引学生对这节课的注意力。
2.老师和学生交谈。
老师:从展示冬天雪景的图片中,你能让我们想起哪些与雪有关的场景?
健康:打雪仗、滑冰、乘坐冰车、白色圣诞节等。
老师:这就是现在学生能接触到的生活。雪给我们带来了丰富的联想和快乐。请用文字描述雪后大自然的美景。
生:白雪皑皑,银装素裹的世界。
二、欣赏歌曲《我爱你,塞北的雪》
1.老师活动:老师介绍作品《我爱你,塞北的雪》的创作背景及作曲刘锡进。
2.欣赏《塞北的雪,我爱你》的音频。
学生活动:学生听音乐,思考音乐的意境。
学生回答:美好,抒情,赞美,喜爱。
老师提问:是什么音乐元素决定了这样的音乐意境?人声的类别和音色是什么?
学生活动:听“我爱你,塞北的雪”的音频。
3.师生共同分析音乐的形象特征和演唱特点。
音乐的形象特征:拟人化。抓住了情感与景物的结合,塑造了自然之美。
4.浅析教师对学生的评价。
三,宋学
(1)欣赏并学习演唱歌曲《走过寻梅的雪》
1.感受歌曲的意境。
教师导读:现在,请欣赏歌曲《走过寻梅的雪》,感受歌曲中的人物对雪后自然的美好感受。
教师活动:欣赏歌曲《走过寻梅的雪》的音频。
老师提问:歌曲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学生回答:自得求真。
2.再听一遍这首歌,熟悉一下旋律。
教师引导:请大家一边听歌曲,一边随着音乐哼唱主旋律,同时观看《走过寻梅的雪》的配乐。
3.找到唱歌的难点。
(1)第四节演唱节奏和音程跳跃较弱。
(2)?好花拿个奶瓶喂?这个短语的连贯性。
(3)叮当声的颗粒感和弹性唱法。
4.老师指导学生练习唱歌,解决唱歌中的困难。具体指导如下:
(1)老师示范歌曲,带领学生打拍子。节拍节奏法:双手放在膝盖上,将四分音符分成左右两个八分音符进行节拍,解决节拍节奏入口弱的问题。骑驴?什么事?骑马?歌词要轻声唱,声调重音要放在?驴?在文字上,老师可以用手势来提示和强调。
(2)教师将示范歌曲与指挥手势相结合,学生模仿歌曲,解决歌唱跳跃和连接的表演处理。
(3)教师用示范讲解的方法,帮助学生学习声音颗粒度和弹跳声的演唱方法,比如教师教?叮当。两个字的发音方式是舌尖用力轻弹,学生模仿练习以示鸣响的钟声在旷野回响。
(4)再次欣赏歌曲《走过寻梅的雪》的音频,分析歌曲的实力水平。
(二)《走在雪中的寻梅》宋学习
1.老师要求:注意这个版本。我们的作品和我们的演唱版本在演唱形式上有什么区别?听合唱寻梅的音频,然后回答:我们学会了合唱,第二个版本是两部分合唱版本。
2.学生们练习用两种声音唱歌。
老师把学生分成两部分。第一,低部模拟铃铛叮当声,用声音寻找和模拟唱歌铃铛的质感,使声音的金属音色得以具备。
然后高音部分跟老师唱或者请歌唱能力强的学生领唱,低音部分,老师带领学生用钢琴唱。
3.学生活动:学生唱两部分练习。
4.两个声部一起唱,在音色和和声上力求音色的统一和和谐。
5.学生活动:学生视唱练耳乐谱。
6.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作品的调式和音乐结构:大调式和二部体。
7.欣赏动画《走过寻梅的雪》。
(3)为歌曲安排打击乐伴奏
1.学生活动:学生边唱歌边给歌曲配打击乐器。(如双响鼓和三角铁)
建议:双响鼓要从音乐的开始到结束都伴随着声音形态;三角只需要在两个地方进入,打击乐器的使用要简单精准,那么?骑驴?什么事?驴?在单词上划三角?好花拿个奶瓶喂?什么事?鲜花?在单词上打三角形。
2.教师活动:评价学生的歌唱和打击乐编曲。
3.学生活动:以独唱、合唱等多种演唱形式演唱《走过寻梅的雪》,由能力强的学生指挥。
4.教师活动:对学生的演唱效果进行评估后,学生再次演唱。
5.学生活动:深化歌曲意境。
请想象自己是歌里的人骑着毛驴,悠闲地听着旷野里清脆的叮叮当当的声音,腊梅的馨香让人放松,想象力丰富,表现力强。
扩大学习
学生活动:学生介绍作曲家黄自和词人刘雪庵的背景知识。
教师活动:教师对学生精彩的介绍进行评价和表扬。
第四,课堂总结
在这节课上,我们通过欣赏“我爱你,塞北的雪”和演唱“走过寻梅的雪”了解了许多关于冬天的知识。课后,请同学们合作演唱两部曲《走过寻梅的雪》,并收集更多关于冬天的歌曲。
第二节教学目标
1.复习演唱《走过寻梅的雪》,感受歌曲生动的意境。
2.欣赏《吟雪》体验音乐所表达的美好情感。
3.体验音乐如何表达美丽的大自然。
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1.听听“薛泳”主要乐器的音色。
2.对雪颂音乐结构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导言和审查
1.老师导语:大家好。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歌曲《寻梅雪中漫步》。今天,我们先来复习并演唱这首歌。请注意歌曲的意境应该如何表达。
2.学生活动:请一名学生单独演唱寻梅,然后全体学生带着感情复习一部和两部演唱的寻梅。
3.教师活动:根据学生的演唱效果进行进一步的排练,让学生在演唱歌曲时尽量表现出孩子般的兴趣和孩子般的热情。在排练活动中,老师的讲解和示范与学生的不断练习相结合。
第二,新课程的引入
(1)欣赏器乐《唱雪》
1.新课情境创设。
老师介绍作品《雪颂》的创作背景,根据毛泽东的诗词创作,朗诵《沁园春下雪了。
2.老师播放《歌唱雪》的音频片段。感受音乐的基本情绪。
3.学生完整地听《唱雪》,感受音乐意境。
(1)学生思考主调和副调的主要乐器是什么。
学生:小提琴,长笛。
(2)听主部主题和副部主题,塑造主部主题和副部主题的旋律。想想音乐的意境。
主体部分的主题拉伸得很漂亮;副部的主题是积极的,动态的。
(3)学生活动:教师带领A组学生随音乐做有节奏的活动,用纱布毛巾做有节奏活动的道具,让学生根据音乐的元素和呈现部门的主旋律,随心所欲地随音乐起舞,并通过动作体现音乐意境的变化。
教师演奏音乐作品,带领B组学生模仿长笛演奏动作,欣赏子部分主题。
4.主要乐器音乐情感分析、听、唱、记忆的主旋律;副部主要乐器听、唱、记的音乐情感分析。
(1)老师导语:现在,让我们一起欣赏《薛泳》。
教师操作:教师播放音乐《唱雪》,并借助音乐结构图表明音乐的主题。
(2)学生活动:学生跟随音乐模型演唱主旋律和分主题,进一步理解主旋律和分主题的音乐情感。
(3)学生总结作品的音乐结构及各主题的主要乐器。
(4)教师评语的分析结果。
5.完全享受。
再听一遍《雪颂》,加深对各种题材的乐器音色和结构的理解。
三、课堂总结
在这节课上,我们通过欣赏音乐《唱雪》了解了许多关于冬天的知识。课后请多收集一些关于冬天的歌曲。
第三节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歌唱活动,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教学目的。
2.结合“11月?雪橇欣赏,体验音乐如何表达美丽的大自然。
3.欣赏歌曲《菩提树》器乐《铃儿响叮当》,用示范法演奏音乐,促进学生学习音乐演奏。
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1.听听“十一月?雪橇的音乐结构。
2.“十一月?对雪橇音乐结构的认知。
教学过程
首先,回顾会议
1.复习歌曲《走过寻梅的雪》。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复习歌曲《走在雪中的寻梅》。首先,请一名学生独唱,然后请所有学生合唱《行走在雪中的寻梅》。
老师评论了学生们的歌唱。
2.复习《薛泳》。
教师活动:
(1)老师唱旋律《唱雪》的主旋律和副主旋律。请听学生们的。
学生活动:
(2)听完后,学生按照老师所唱旋律的主旋律和副主旋律的顺序作答。
(3)教师演奏《唱雪》音频的主体部分和辅助部分的主题,学生讲述主体乐器的音色。
3.老师评论学生的复习结果。
二、欣赏器乐《十一月?雪橇
1.老师引领:世界上很多音乐家都写过很多与雪有关的音乐作品。现在请告诉我你认识的作曲家中有哪些也写过与雪有关的音乐作品。
学生回答:雪花,铃儿响叮当,雪绒花。
2.大家都知道很多与雪有关的作品,那么现在就让我们来欣赏俄罗斯作曲家柴可夫斯基的《十一月》?雪橇。
学生活动:学生简要描述他们所知道的柴可夫斯基。老师介绍“11月?雪橇”相关信息。
这部作品是俄罗斯作曲家柴可夫斯基的作品。这部作品也被翻译成《在马车上》。还有一个关于这部作品的小故事。1876,每个月的固定一天,柴可夫斯基的管家都会提醒他:先生,又到邮件时间了。这时,柴可夫斯基坐下来,结束了当月的音乐。写这些钢琴小品成了他每个月的常规音乐游戏,他把它们放下,直到下个月佣人提醒他。创作灵感不能随叫随到,6、11月份,到了?发送邮件的日期?柴可夫斯基腹中空空,找不到理想的表达方式,就拿平时写的两篇散文来填空。这是11月?雪橇。
3.音乐欣赏《十一月?雪橇。
(1)老师玩“11月?雪橇”,同时指导音乐结构图,引导学生完整地听。"
简介+标题(三段)+中间部分+连接部分+再现部分
(2)学生活动。学生谈论他们对听音乐的感受。
呈现部分:雪橇在旷野的寂静中悠闲地骑行。
发展部:活跃的舞曲风格和刚毅粗犷的音乐意境转换。
再现部分:雪橇在旷野的寂静中悠闲地骑行。
(3)学生活动。
听音乐《十一月?在雪橇的呈现部分,学生用手指画出旋律线,感受旋律线和情感的特点。
学生分析呈现部分的旋律特点和音乐意境;
呈现部分:旋律以向上迂回为主,音乐情境呈现出闲适宁静的氛围。
(4)学生活动。
学生听11月?《雪橇》的发展部分分析了发展部分音乐的风格和特点;
学生用双手的食指在桌面上敲打音乐的节奏,用两个食指的交替运动来模拟音乐的节奏。或者学生把椅子转过来当雪橇,随着音乐晃动身体,体验音乐的意境。
学生分析音乐风格特点:拓展部音乐从跳跃活跃的舞曲发展到坚毅粗犷的音乐情感对比;然后还原活跃的舞曲风格,提高声区的表现力,使之随色彩发展;最后转化为模式的变化,做出最生动有趣的对比。
(5)学生听并记忆主旋律。
4.听听“十一月?雪橇,请学生在讲台上注明音乐结构图或用幻灯片带动大家听。
5.老师评价学生的听力效果。
第三,单簧管演奏
欣赏声学音乐舒伯特的《菩提树》和器乐《铃儿响叮当》。
老师放《铃儿响叮当》让学生练习,学生们互相教学,互相评价。
学生们演奏《铃儿响叮当》,并为音乐即兴演奏打击乐器。
老师或学生示范弹菩提树,学生相互练习、教学、评价。
老师对学生的演奏情况和打击乐器配置的效果进行了点评。
第四,课堂总结
我喜欢音乐“十一月?”雪橇,体验音乐如何表达美丽的大自然。并欣赏了歌曲《菩提树》,器乐《铃儿响叮当》也促进了同学们对演奏音乐的学习。